半导体设备ETF背后的国产替代逻辑
最近半导体设备ETF(159327)的推出引发了不少讨论。作为跟踪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的产品,它把焦点放在了产业链最上游的设备和材料环节——这个领域恰恰是当前国产替代最关键的战场。
从行业数据来看,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确实站在了风口上。全球市场规模高达千亿美元,但国内企业市占率还很低。五矿证券的研报显示,中国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增速接近全球的两倍;东兴证券则指出,28nm及以上制程的国产设备覆盖率已超80%。这种高增长、高壁垒的赛道,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十年前的光伏或者五年前的锂电池。
中芯国际的业绩密码
说到半导体行业,不得不提中芯国际最近的亮眼表现。三季报显示其营收同比增长近10%,净利润增速更是超过40%。细看业务结构会发现,12英寸晶圆产能扩张和产品组合优化是主要推手。这背后反映出一个趋势:成熟制程的国产替代正在加速。
有意思的是,中芯国际管理层在法说会上特别提到"产业呈现复苏态势"。作为行业风向标,它的产能利用率从二季度的92.5%提升到三季度的95.8%,这个数字已经接近满产状态。要知道,在半导体行业,产能利用率超过95%往往意味着供需关系开始趋紧。
韩国智库的警示与机遇
补充材料里韩国科学技术评价院的报告很有意思——他们承认中国在半导体基础技术上已全面超越韩国,仅次美国。特别是在电阻式存储器(94.1%)、AI芯片(88.3%)等领域领先明显。虽然韩国在存储芯片市场仍有优势,但这份报告暴露出一个事实: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从"跟跑"转向"并跑"。
不过另一篇关于汽车芯片的文章也提醒我们,国产化率在不同领域差异很大。功率半导体做到30%国产化率的同时,主控芯片却只有10%左右。这种结构性差异说明,半导体国产替代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呈现"重点突破、梯次发展"的特点。
投资需要关注的三个维度
观察这个赛道,我觉得可以关注三个维度:首先是技术突破的节奏,比如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已经进入先进制程;其次是产能爬坡的速度,像沪硅产业的12英寸硅片产能就是典型案例;最后是生态构建的能力,华为哈勃的投资布局就很有代表性。
当然也要看到风险。海外出口管制仍在升级,就像安世半导体被强制分拆的案例所示。ETF虽然分散了个股风险,但行业系统性风险依然存在。半导体是典型的高波动板块,设备ETF的年内涨幅已超40%,短期回调压力不容忽视。
站在当下时点,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确实站在国产替代与行业复苏的双重风口上。但具体到投资决策,还是要根据个人风险偏好来把握。毕竟,再好的赛道也需要合适的入场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