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王泊在科创板迈向“新高地”暨“硬科硬客”2025年会上表示,“对上交所以及科创板而言,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提升支持科技创新的能级,充分发挥交易所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是科创板的重要使命。”
为此,科创板精心构建了五套上市标准,其中第二套至第五套均未对净利润设置门槛,为未盈利企业搭建起“多元上市路径”。这一富有前瞻性与包容性的制度设计,犹如为怀揣创新梦想的企业架起通往资本市场的金色桥梁。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54家未盈利企业受益于这四类富有“包容度”的上市条件,合计IPO募资超2000亿元,实现了研发实力向经营业绩和产业价值的有效转化,一批批手握“硬核技术”的“链主型”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加速创造行业“Deep Seek时刻”
四类上市标准“因材施教”
精准覆盖各类未盈利企业
记者梳理发现,除了科创板第一套上市标准以外,其余四类均未设置“盈利门槛”。取而代之的是,第二套至第四套分别设置“营收规模+研发强度”“营收规模+现金流”“营收规模+市值”的考核要求,相对应地,充分覆盖了具备“研发攻坚”“建立稳定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特点的“硬科技”企业。
此外,第五套标准则不设置业绩要求,但也更考验“硬实力”,核心考核条件是“市值+阶段性研发成果”,适用于尚未商业化但技术领先、市场前景明确的创新企业。
得益于此,在过往六年间,无论是半导体、AI企业、机器人企业,还是创新药企业,只要“实力过硬”,都能找到匹配的上市路径。
数据显示,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寒武纪”)、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国际”)、百济神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济神州”)等19家公司通过“营收规模+研发强度”的第二套标准上市,上市后亦保持领先行业的研发强度,如百济神州以72.78亿元高居A股药企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榜首,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高达到42%。
同时,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利天恒”)、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公司则适用“营收规模+市值”的第四套标准上市,相关企业上市后商业化实力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平均市值已达到375亿元,是上市时30亿元市值门槛的超10倍。
此外,另有17家公司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覆盖创新药、疫苗产品和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均已实现自研药品/疫苗上市或产品上市申请已获受理。
不止于“摘U”缩亏
更成就多个“DeepSeek时刻”
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业绩持续改善,其中四成企业已实现盈利“摘U”。
数据显示,2024年度,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745亿元,同比增长24%,26家公司营收超过10亿元;合计净亏损136亿元,同比缩亏36%。22家公司上市后首次实现盈利并“摘U”;拉长时间维度看,山东天岳先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拓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荆科技”)从上市前的连续多年亏损到2024年净利润分别突破1亿元和6亿元。2025年上半年,相关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999亿元,同比增长8%;合计净亏损15亿元,同比缩亏70%。
科技型龙头企业更凭借创新实力与产业价值脱颖而出,成就了一个又一个“DeepSeek时刻”,印证着厚积薄发的成长规律。
例如,创新药领域,百济神州的肿瘤治疗新药泽布替尼以超百亿元的半年度销售额,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单品;百利天恒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个完成Ⅲ期研究的双抗ADC药物iza-bren,其海外授权交易一度创造国产纪录,推动我国创新药迈向“领跑”阵营。
再比如,半导体领域,中芯国际发挥“链主”引领作用、创造规模化应用场景,上游上海硅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材料、拓荆科技等设备企业相继打破国外垄断,下游以寒武纪为代表的芯片设计企业持续攻坚AI高性能算力芯片开发,在链群式的创新共振下,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
政策乘数效应加力释放
未盈利企业喜迎“及时雨”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是市场关心的重点领域,也是未盈利企业群体的代表。这批企业正在快速步入研发成果兑现、迈向商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记者梳理发现,相关公司已推动46款药品/疫苗获批上市,“全球新”成果不断涌现。第五套公司累计已在国内推出20款1类新药(即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2025年7月份,迪哲(江苏)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舒沃替尼通过优先审评程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成为目前全球首个且唯一在美获批的EGFR Exon20ins NSCLC国创新药。
今年科创板加力推出“1+6”政策体系,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专门搭建“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将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纳入包容范畴。
市场人士表示,科创成长层通过“入层—培育—出层”闭环,将未盈利企业集中管理,并辅以差异化信息披露和投资者适当性门槛,在支持科技创新与防控市场风险之间实现了新的平衡。
市场数据则以实打实的表现,直观印证了政策的积极成效。自科创板“1+6”政策发布以来,科创板新增受理15家企业IPO申请,其中4家为未盈利企业,1家适用第五套标准。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32家进入科创成长层的存量企业继续展现良好发展动能,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8%,净利润大幅减亏71亿元。
实践证明,对未盈利硬科技企业而言,暂时的“不盈利”不是企业成长的阻碍,而是证明企业正处在蓄力冲刺的关键阶段。科创板正在通过制度创新、资本赋能、服务优化,助力更多这样的硬科技企业完成从“实验室”到“大市场”的跨越,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源源不断的资本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