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沪市主板、科创板公司完成2024年年报披露。数据显示,在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有力支撑下,沪市主板再次呈现基础稳、韧性强的底色。上市公司以积极有为的微观笔触,描摹出中国经济大格局的稳健“形制”。科创板上市公司坚定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以点带面、稳链强链,引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创新医药、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科创板力量。
经营业绩底盘稳
2024年,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57万亿元,同比保持稳定;净利润4.35万亿元、扣非净利润4.14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2.4%。八成公司实现盈利,四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30余家净利润增幅超30%,78家扭亏为盈。主板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改善明显,2024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速进一步扩大至15%,2024年已恢复至上年同期水平。2025年一季度,实体企业净利润重拾升势,经营性现金流大幅转正。
拉长时间看,沪市主板稳定性力量不断增量扩围。近五年,板块营业收入、净利润复合增速均为5%。744家“长跑型”公司近五年收入、净利润均实现复合正增长,贡献近七成营收、超八成利润;310家“抗跌型”公司连续三年收入、净利润均同比增长或小幅波动。这批公司经营稳健,抗风险能力强,成为沪市内生稳定性的“基因密码”。其中,金融、能源、建筑、交运等上证180公司发挥压舱石作用,贡献超八成利润;以汽车、医药生物、智能制造、精细化工为代表的新质变量也持续注入,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速达10%,成为抵御外部冲击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兴力量。
2024年,科创板公司整体业绩稳中有进。科创板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4221.70亿元,同比增长0.24%;近七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增长,同比增加3.09个百分点。其中,54家公司增幅超过50%,285家公司营收创历史新高。2024年共实现净利润475.23亿元,五成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长,同比增加7.17个百分点。其中,30家公司实现翻番,32家公司扭亏为盈。
2024年,科创板发挥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独特优势,正逐步成为我国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的沃土和“摇篮”。数据显示,中芯国际、海光信息、金山办公、百利天恒等科创板市值前10名公司,2024年度合计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1.2%和24.3%;较科创板上市前,分别累计增长175.6%和394.8%,实现跨越式发展。
研发投入蓄力足
2024年,沪市公司研发投入规模再超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四成。其中,主板实体企业研发投入金额合计约为92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增长,五年实现翻倍。723家公司研发投入过亿元,831家公司研发投入保持增长。钢铁、基础化工、汽车、电子、机械设备行业研发增速居前,分别为12%、8%、7%、6%和5%;计算机、机械设备、国防军工、汽车、医药生物、通信研发强度较高,分别为14%、6%、5%、5%、4%和4%。
创新投入带动业绩和估值增长,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超10亿元、复合增速高于5%的公司,2024年平均净利润增速较实体整体水平高出3.6个百分点、6.1个百分点;近三年平均研发强度排名前20%、40%的公司,整体市盈率约为50倍、32倍,较研发强度后20%的公司分别高出约31倍、13倍。
科创板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达到1680.78亿元,超过净利润的2.5倍,同比增长6.4%,最近三年复合增速达10.7%。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达12.6%,持续领跑A股各板块。其中,107家公司连续三年研发强度超20%。
截至2024年末,科创板已汇聚研发人员24万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近三成。2024年新增发明专利2万项,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中芯国际、信科移动等龙头企业专利储备均超万项;累计138家次公司牵头或参与的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重要奖项;超六成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64家跻身单项冠军企业行列。
面向全球科技竞合的关键领域,科创板公司加快推进进口替代和国际首创,带动行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质的飞跃。据统计,超八成公司核心产品瞄准进口替代及自主可控,超380家公司的850余项产品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60家公司推出全球首创性产品,引领医疗装备、半导体材料、光伏组件等细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退出渠道更畅通
常态化退市机制持续巩固。2025年以来,沪市主板共有19家公司触及或实施各类退市。其中,12家公司被强制退市,这些公司中,5家公司触及交易类退市,4家公司触及财务类退市,3家公司涉及重大违法退市。此外,31家公司年报披露后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多元退出渠道不断拓宽。主动退市、吸收合并、出清式资产置换等方式成为退市的重要渠道。今年以来,2家公司实施主动退市,2家公司完成或者启动吸收合并,3家公司正在推进出清式资产置换。主动退市等多元退出占全部退市的比例达到37%。另外,5家公司通过破产重整减轻财务负担,改善经营状况。
风险化解成果落地。部分沪市主板风险警示公司在2024年内积极采取改善主业经营、并购重组、重整化债等有效措施提质增效,阶段性实现了风险化解。2024年年报披露后,11家公司预计符合“摘星”“摘帽”条件,依规提出撤销退市或其他风险警示的申请。目前,已有6家公司完成“摘星”“摘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