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线程初配结果出炉,A类投资者成最大赢家
摩尔线程网下初步配售结果正式落地,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在本次打新中,共有267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7555个配售对象参与申购,有效申购总量高达704.06亿股,而网下初步配售股份仅为3920万股,整体获配比例仅约0.0557%,相当于每1800股申购才能获配1股,竞争堪称白热化。
最终分配结果显示,A类投资者——包括公募基金、社保、养老金、年金、保险资金等长期机构资金——成为绝对主力,合计获配3858.96万股,占网下总配售量的98.44%。相比之下,B类投资者(主要包括私募基金、券商自营及部分专户产品)虽也提交了78.28亿股申购,但仅获得61.04万股,占比不足1.56%。部分B类投资者甚至最低只获配39股,几乎被“边缘化”。
这一分配结构反映出明显的政策导向:发行方与保荐机构通过限售安排和配售倾斜,将筹码集中于愿意长期持有的资金手中。其中,A1类投资者(承诺70%获配股份锁定9个月)获配3681.81万股,占总数九成以上,配售比例为0.0703%,远高于A2、A3及其他类别。
公募集体压注,易方达领衔“抢筹大战”
从具体名单看,公募基金是本轮配售的最大赢家。易方达以385只产品获配383.73万股、金额达4.39亿元,位居首位;南方基金紧随其后,获配350.83万股。工银瑞信、富国、华夏、嘉实、国泰、招商等头部公募也均斩获超百万股,获配金额全部过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公募参与不仅规模大,且策略统一:普遍选择最长锁定期档位,显示出对摩尔线程长期价值的认可。东方红资管旗下东方红配置精选单只产品获配1.5505万股,为所有公募产品中最高。此外,主动权益、指数增强、行业主题等多类产品齐上阵,体现机构将其视为布局AI算力核心资产的战略性机会。
在我看来,这种“全面覆盖+长期锁定”的模式,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打新套利”,而是一场基于产业趋势判断的仓位重构。尤其在当前科创板推行限售打新机制背景下,公募正借机将一级市场纳入长期配置框架,而非短期博弈工具。
私募与专户“夹缝求生”,量化巨头仅得零星筹码
相比之下,B类投资者的处境则艰难得多。幻方量化、九坤投资、明汯、衍复等头部量化私募虽成功入围,但获配量级普遍在数万股级别,对应金额仅数千万元,与公募动辄数亿的规模相去甚远。部分私募产品申购数百万股,最终仅获配几百股,倍数超过1:10000,近乎“陪跑”。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公募旗下的专户或单一资管计划也被划入B类,导致同一家机构在不同账户间出现“冰火两重天”:公募产品大量获配,而专户却只能分到几千甚至几百股。这说明监管层正在通过分类配售机制,明确引导资源向普惠型、长期型资金倾斜。
我认为,这种结构性分化并非偶然,而是注册制改革深化下的新常态。未来类似摩尔线程这样的硬科技标的,筹码将进一步向具备定价能力与持有耐心的长期资金集中,短线资金的套利空间将持续被压缩。
我的看法:资本盛宴背后,考验才刚开始
诚然,摩尔线程以80亿元募资成为年度最热IPO之一,战略配售引入中国电信、北京电控、合肥创投等重磅战投,彰显其“国产GPU第一股”的战略地位。但必须清醒看到,公司近三年累计亏损超59亿元,研发投入持续高于收入,客户集中度极高,市占率尚不足1%。
在我眼里,这场资本狂欢的本质,是一次国家意志与市场信心对关键技术“卡脖子”环节的集中押注。但真正的挑战在于:能否把融资优势转化为技术领先和商业闭环?2027年盈利的目标是否可期?这些问题,才是决定它能否走出“中国英伟达”之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