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线程网下初步配售结果刚刚落地,一场看似公平的新股申购,实则演变成了一场“长期资金”的盛宴。在704.06亿股的有效申购中,仅有3920万股最终获配,整体中签率低至0.0557%,相当于每1800股申购才能换来1股配售。如此激烈的竞争背后,真正的赢家早已清晰——A类投资者拿走了98.44%的份额,而B类机构几乎被“清零”。
从结构上看,这并不是一次平均分配。A类投资者包括公募基金、社保、养老金、年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它们不仅贡献了近九成的申购量,更获得了超过3858万股的配售,其中易方达以383.73万股居首,南方基金紧随其后,工银瑞信、富国、华夏等头部公募也纷纷上榜。这些机构普遍通过数百只产品参与,且多数选择了最长9个月限售期的A1档位,显示出对摩尔线程长期价值的认可。
相比之下,B类投资者的命运则显得艰难得多。尽管量化私募如幻方、衍复、九坤、明汯等仍挤进名单,但获配数量多为几万股级别,单一产品甚至出现仅获配几百股的情况,有投资者最低只拿到39股。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公募旗下的专户产品因不满足A类认定标准,被划入B类,导致其配售比例断崖式下滑,与同公司公募产品形成鲜明对比。
看到这一幕,我并不意外。近年来监管层一直在推动“长期资金优先”的发行机制改革,特别是在科创板,通过限售安排引导资金关注企业基本面而非短期博弈。这次摩尔线程将近七成的配售设置了锁定期,本质上就是在筛选真正愿意陪跑的成长型资本。而所谓“打新稳赚”的时代,正在被这种结构性倾斜彻底改写。
我认为,这场分配结果传递出两个关键信号:一是政策导向已明确向“耐心资本”倾斜,谁愿锁定更久,谁就更有话语权;二是公募体系凭借庞大的产品矩阵和制度优势,在一级市场定价中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反观量化私募,虽然仍能靠高频策略“捡漏”,但在高热度科技股中,生存空间已被大幅压缩。
摩尔线程作为“国产GPU第一股”,承载着市场对AI算力自主化的期待。它的打新热度本身不足为奇,但配售结构的变化,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趋势——未来的IPO不再是“谁快谁赢”,而是“谁稳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