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抢筹背后的信号
今天咱们聊聊摩尔线程这个网下配售结果。说实话,看到7555个配售对象抢3920万股,中签率低至0.0557%时,我第一反应是:这哪是打新,简直是春运抢票啊!更值得玩味的是,98%的筹码被社保、公募这些"国家队"包圆,量化私募们挤破头才分到1.56%的残羹。这种极端分化,透露出的市场情绪可比数字本身有意思多了。
长线资金的阳谋
从配售规则就能看出门道——限售期越长,拿货比例越高。A1类资金(锁9个月)能分到九成配额,而只锁6个月的A3类,获配比例直接跳水到万分之七。这就像超市早市,愿意凌晨排队的大爷大妈总能抢到特价菜,睡懒觉的年轻人只能捡剩。机构用真金白银投票,本质上是对国产GPU赛道做了一次压力测试:敢拿近亿资金锁定大半年,说明对摩尔线程的技术路径和国产替代逻辑有底气。
公募的集体行动
易方达、南方这些头部公募,动辄三四百万股的申购量看得人眼晕。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们既派主动基金冲锋,又让指数产品压阵,活像古代打仗的"正奇相合"。那位华南公募人士的坦白很实在:"我们赌的不是首日涨幅,是未来12个月的业绩兑现"。这种打法,和当年科创板第一批硬科技公司上市时的场景似曾相识。还记得2019年某芯片股上市时,机构也是用限售筹码对冲短期波动,最终等来行业景气周期。
边缘玩家的生存战
相比公募的"吃肉",幻方、九坤这些量化私募就像在刀尖舔血——申购几百万股最终只拿到几千股,中签难度堪比彩票。更戏剧性的是,部分公募专户产品被划到B类后,获配量直接缩水90%。这揭示出一个残酷现实:在政策鼓励长期投资的导向下,短线策略的生存空间正被系统性压缩。就像打麻将,现在规则明摆着鼓励做"清一色",还想靠"屁胡"赚快钱的玩家自然难受。
泡沫与机遇的双面镜
看着114.28元的发行价和持续亏损的财报,很多人担心这是第二个"中芯国际时刻"。但要注意,当年中芯上市时机构配售比仅60%,而摩尔线程近70%筹码被锁定,相当于给二级市场提前减了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GPU行业的技术迭代堪比马拉松,现在领跑不代表能撞线。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中了签,不妨参考机构的态度;如果没中,等限售股解禁时的价格波动或许更值得关注。记住,再好的故事也得用业绩买单,咱们边走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