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盛宴背后的暗流涌动
今天咱们聊聊最近刷屏的摩尔线程网下配售结果。说实话,看到7555个配售对象抢3920万股,中签率低至0.0557%时,我手里的茶杯差点没端稳——这哪是打新,简直是春运抢票现场啊!
长线资金的狂欢节
从配售结构看,公募、社保、年金这些A类玩家包揽了98%的配额,尤其是承诺锁定9个月的A1类产品,拿走了九成以上筹码。这让我想起去年某半导体新股,同样是长线资金主导配售,上市后虽然首日涨幅平平,但解禁期过后走出了独立行情。机构用真金白银投票,或许暗示着对国产GPU赛道至少9个月以上的看好周期。
公募的阳谋与暗战
易方达、南方这些头部机构动辄上亿的获配金额,让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既有科技主题基金重仓押注,也有沪深300指数产品悄悄布局。这就像餐厅点菜,有人专点招牌菜,有人选择套餐——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都在用自己方式"吃下"这个标的。特别是那些选择最长锁定期的产品,摆明了是要陪企业跑马拉松。
量化私募的"捡漏"困境
对比鲜明的是B类玩家,幻方、九坤这些量化巨头只分到几万股的"碎渣"。这让我联想到可转债打新新规后的场景,当游戏规则向长期资金倾斜,短线策略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压缩。有位私募朋友苦笑说,现在参与这种打新就像在米其林餐厅等外卖——不是主菜不够香,而是压根没准备你的份。
锁定期背后的博弈
近七成配售股份带着6-9个月锁定期,这个设计相当精妙。既过滤了上市首日炒作的游资,又变相考验机构的研究能力——毕竟要说服客户接受锁定期的产品,投研团队得拿出真本事。这就像二手房交易里的"满五唯一",用时间成本筛掉投机客。
风险提示牌
虽然配售结果热闹,但咱们也得看清:122倍市销率远超海外巨头,且公司坦言最早2027年才能盈利。这就好比预购一台概念车,性能参数很美好,但交付时间还远。特别是近期科创板新股首日平均涨幅273%的数据,更容易让人产生"这次不一样"的错觉。
(风险提示:本文提及个股仅为案例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