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线程网下初步配售结果出炉,A类投资者几乎“通吃”近4000万股,B类投资者仅分得1.56%的份额——这场被市场称为“国产GPU第一股”的打新盛宴,最终变成了一场长线资金的定向分配。
在704.06亿股有效申购的疯狂围猎中,仅有3920万股实现初步配售,整体获配比例约0.0557%,相当于每1800股申购才能换来1股配售。而在这近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格局下,配售结构却异常集中:A类投资者拿下98.44%的筹码,其中公募基金、社保、年金等长期资金成为绝对赢家。易方达以383.73万股的获配量居首,南方基金、工银瑞信、富国、华夏等头部公募紧随其后,单家获配金额均超亿元。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机构多数选择了9个月限售期的A1类档位,显示出对摩尔线程长期成长逻辑的认可与持有耐心。
相比之下,B类投资者几乎被边缘化。尽管量化私募如幻方、九坤、明汯等仍挤入名单,但获配数量多在几万股级别,折合金额不过数千万元,与A类动辄数亿的配置规模不可同日而语。更有部分私募产品申购数百万股,最终仅获配几十至几百股,最低者甚至只拿到39股,申购与获配倍数超过一万倍。这种结构性倾斜,并非偶然,而是当前科创板发行制度导向的直接体现——鼓励长期持有、抑制短期套利。
看到这份配售名单,我并不意外。作为一名关注一级半市场的观察者,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现在的打新早已不是“人手一份”的红利游戏,而是一场资源与战略匹配度的博弈。摩尔线程作为承载“国产替代”叙事的核心标的,从受理到上市仅用122天,发行价高达114.28元,募资净额超75亿元,背后是国家意志与产业资本的双重加持。在这种背景下,发行人和保荐机构自然更倾向将筹码交给愿意长期陪伴的企业。
但我也有担忧。目前摩尔线程累计亏损已超59亿元,高端产品市占率不足1%,客户高度集中,商业化路径依然模糊。虽然它拥有完整的GPU技术布局和豪华战投阵容,但资本市场终将回归基本面。当政策红利逐渐消化,真正的考验在于:它能否在AI芯片迭代周期中跑出可持续的技术领先性?又能否在英伟达主导的生态之外,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开发者护城河?
这次配售结果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市场的情绪——大家愿意为未来买单,但只愿交给那些“看起来能拿得住”的人。这或许是一种理性,也可能是一种集体押注。至于最终谁是赢家,可能要等到三年后回头看,才能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