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的科技属性持续凸显,科技企业上市及筹备IPO动作频频。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新质生产力工委秘书长高泽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科技企业踊跃上市不仅能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科技领域,提升资本市场的活力与质量,还有助于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
科技企业上市梯队成型
A股市场上,“国产GPU第一股”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于11月24日开启申购,发行价为每股114.28元;11月21日,易思维(杭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成功过会。此外,宁波健信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IPO注册也相继获批,一批聚焦硬核科技的企业正加速登陆资本市场。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年内共有96家公司登陆A股市场。其中,主要面向科技创新企业的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共发行新股64只,募资总额超过562亿元。
从产业分布来看,这些新上市的科技企业精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亦在其列。
港股市场同样正成为科技企业融资的重要选择。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于11月6日成功登陆港交所;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诺比侃人工智能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领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则分别于11月17日、18日、20日陆续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未上市的科技龙头企业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上市筹备进程。以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树科技”)为例,该公司于今年7月份开启上市辅导,目前已进入辅导验收阶段。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中信证券已发布关于宇树科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工作完成报告,宇树科技拟申请在中国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领军企业的上市案例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将激励更多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寻求融资发展。而上市企业通过资金补充实现的技术进步,将辐射至产业链上下游,从而带动中小配套企业协同成长,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循环。”
资本通道持续拓宽
科技企业上市热潮的背后是政策体系的持续赋能与制度创新。针对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大、盈利周期长、轻资产、高风险的特性,中央及地方层面密集出台专项政策,将上市评价标准从“利润导向”转向“技术导向”,为科技企业打开资本通道。
A股市场方面,中国证监会陆续出台《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清晰勾勒出与科技创新活动全链条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
港股市场也对科技企业给予了政策倾斜。今年5月份,香港证监会与香港联交所发布联合公告,正式推出“科企专线”,旨在帮助有意来港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在提交正式的上市申请之前理解适用的《上市规则》及进行相关的上市筹备工作,并允许这些公司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地方层面同样积极发力。今年7月份,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就《浙江省关于科技金融赋能创新浙江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举措(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加快科技企业挂牌上市,重点支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任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提出了“到2027年新增科技领域上市企业占新增上市公司总数达80%以上”的发展目标。
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对《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与地方的政策倾斜,可让科技企业尽早拿到资本市场入场券,推动资本市场叙事从“规模扩张”转向“硬核创新+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