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11月24日),A股将迎来一个标志性时刻——“国产GPU第一股”摩尔线程正式开启申购。这家公司不仅拿下今年科创板最高发行价的头衔,还以7000万股的发行规模成为年内募资额最大的科技新股之一。它的出现,无疑点燃了市场对国产高端芯片突围的期待。
摩尔线程成立于2020年,短短五年间已推出四代自研GPU架构,产品覆盖AI智算、图形渲染、科学计算等多个高算力场景,并构建起从芯片到服务器集群的全栈解决方案。其实际控制人张建中曾是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核心团队也多来自国际顶尖半导体企业,这让公司在技术起点上具备一定优势。此次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新一代AI训推一体芯片和图形芯片的研发,目标明确:加速国产GPU的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落地。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营收增长迅猛,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从4608万元跃升至7.02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200%。但与此同时,归母净利润仍处于亏损状态,累计未弥补亏损约16亿元。这背后是极高的研发投入——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常年在79%以上,2022年甚至高达2422%。这种“烧钱换技术”的模式,在硬科技赛道并不罕见,寒武纪、海光信息早期也曾走过类似路径。
我关注摩尔线程很久了。说实话,它让我既兴奋又谨慎。兴奋的是,我们终于有了一家真正对标英伟达的国产GPU企业,而且不是概念炒作,而是已经量产并进入政企市场的实体产品;谨慎则是因为百元以上的发行价确实不低,叠加尚未盈利的现实,上市首日是否破发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高估值科技股更为敏感。
但从产业趋势看,AI大模型爆发带来的算力需求远未见顶,国产替代也在加速推进。摩尔线程作为目前国产全功能GPU中最接近规模化落地的企业之一,其所处的赛道想象空间巨大。如果能在未来两年内实现技术追赶和客户渗透,今天的亏损或许只是成长的代价。
我不是鼓吹无脑打新,但我认为,像摩尔线程这样的企业,代表的是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从0到1”突破的决心。它的价值不能仅用短期盈亏衡量,而要看它能否真正扛起国产算力自主的大旗。对于愿意承担风险、相信长期趋势的投资者来说,这可能是一次值得参与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