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注意到,随着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景气度提升,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密集加码电池材料项目,增资扩产动作频频。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储能市场等蓬勃兴起,国内外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攀升,对电池材料的需求急剧增加,推动企业加大对电池材料的投资布局。此举不仅能满足未来市场需求,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提升自身市场份额与行业话语权。
电池材料企业频频增资扩产
进入11月以来,我国电池材料赛道“动作”不断,多家企业通过增资或设立子公司等形式加码电池材料项目。11月21日,瑞泰新材公告称,公司拟与关联方天际股份的全资子公司新泰材料以货币资金方式向泰瑞联腾增资2亿元,此举旨在推进并完成泰瑞联腾二期1.5万吨六氟磷酸锂项目建设。瑞泰新材表示,近期,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的双轮驱动,六氟磷酸锂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市场价格快速上升。本次交易基于当前行业景气度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的战略决策,有利于公司在锂电材料领域的产业链布局。
11月18日,厦钨新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出资6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厦门沧海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50000吨高性能电池材料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金额为15.25亿元。“近年来,电池行业技术发展较快,对电池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考虑到车用材料产品认证周期长,公司有必要提前布局并对产品升级创新,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对高性能电池材料的需求,快速占领车用动力高性能电池材料市场。”厦钨新能方面表示。
11月17日晚间,永太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内蒙古永太化学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锂电添加剂项目试生产方案经专家评审通过,已具备试生产条件,将开始试生产。基于此,公司电解液添加剂产品VC(碳酸亚乙烯酯)的产能将达到10000吨/年。
11月14日晚间,璞泰来发布公告,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向全资子公司四川卓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增资7.6亿元,用于开展基膜涂覆一体化项目(二期之子项目二)建设。璞泰来表示,作为锂电池的关键核心材料,高性能涂覆隔膜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的必备组件,其需求直接受益于下游市场的扩张,市场空间广阔。
11月10日,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准格尔旗人民政府、准格尔经济开发区签署投资合作协议,计划在当地投资建设50亿锂电池材料项目。根据规划,该项目将分期建设锂离子电池高端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基地。
需求增长带动锂电材料“量价齐升”
业界认为,各大上市公司密集布局电池材料,其驱动力源于产业链上的需求激增。在动力电池领域,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商用车等细分市场电动化进程加快,新能源汽车单车平均带电量逐渐提高,推动动力电池市场持续增长。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月-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301.5万辆和1294.3万辆,同比均增长逾三成。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99.6GWh,同比增长47.3%;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为477GWh,同比增长49%。
储能市场的增长也成为重要推手。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调研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储能锂电池合计出货量430GWh,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的30%,预计全年总出货量有望达到580GWh,同比增长67%。摩根大通预测,2026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增长30%,结合海外市场的广阔空间,未来两年磷酸铁锂材料将新增百万吨级需求。
在此背景下,今年三季度以来,锂电材料需求快速攀升,多家企业销售业绩亮眼。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厦钨新能锂电正极材料产品实现销量9.99万吨,同比增长40.41%;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含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等)实现销量5.30万吨,同比增长36.29%。而湖南裕能今年第三季度的营收达到88.68亿元,同比增长73.97%;归母净利润达到3.4亿元,同比猛增235.31%。
厦钨新能表示,当前,磷酸铁锂产品竞争力持续向好,良品率逐步改善,订单需求旺盛。安达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订单充足、产线满负荷生产。公司磷酸铁锂订单同样已排到明年上半年,可用产线持续满负荷生产。
需求拉动下,锂电材料价格也开启上行通道。11月17日,长江综合动力型磷酸铁锂均价报37350元/吨,储能型磷酸铁锂均价达34350元/吨,两大品类价格较前一日均上涨300元/吨。近期碳酸锂价格也回暖,11月以来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已累计上涨近18%。
“2025年全球碳酸锂需求将达155万吨,供给将达170万吨。2026年全球碳酸锂需求将增长30%,供需逐渐平衡。”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在11月16日召开的第十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上预测,如果明年需求增速超过30%,甚至达到40%,短期内供应无法平衡,价格可能会突破15万元/吨甚至20万元/吨。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认为,看好储能超预期增长带来的锂电电池和材料端出货量和价格上行带来的机会。预计2026年国内、海外动力电池需求分别同比增长16%、20%,全球动力电池需求1559GWh,同比增长17%。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告诉记者,新能源车对锂电池具有结构性需求,未来高性能的锂电池将逐渐代替低性能锂电池的需求,相关企业应加速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同时,锂电材料的应用还将出现在工程机械、机器人、卡车、电网储能等更多领域,需求十分广阔。未来,如果锂电池的短板得到解决,该行业将迎来新的销售热潮,带动高性能电池材料市场持续扩大。
而在詹军豪看来,电池材料市场前景虽然看好,但也面临挑战——产能扩张或导致结构性过剩,原材料价格波动将影响成本。詹军豪认为,企业应密切跟踪行业技术趋势与市场需求变化,持续推动产品的创新与迭代,完善产业链布局,才能进一步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掌握更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