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一个新的商业场景正在成形:曾经只在短视频和直播间里刷屏的“网红硬件”,开始走出屏幕、走进商场中心位置。
2023年10月,智能影像品牌影石Insta360率先在深圳前海壹方城开出华南首家直营店,后面还将旗舰店开到香港尖沙咀;今年9月,拓竹科技(Bambu Lab)在深圳湾万象城开出首店;11月,徕芬科技在福田COCOPark开出首家线下旗舰店。从全景相机、3D打印机到高速吹风机,多家深圳新制造品牌不约而同迈出同一步:从“线上网红”转向“线下实体”。
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渠道扩张,而是硬科技消费品在中国市场重构信任关系的一次集体试验。对影石Insta360而言,线下门店是把“智能影像”从屏幕概念变成可以上手的日常工具;对拓竹而言,线下旗舰店是把复杂技术变成可感知体验的场景载体;对徕芬来说,门店则是从“流量大王”走向“零售品牌”的关键一跃。更深一层看,这些动作折射出深圳新制造在“流量见顶”之后,正在把竞争焦点从单一爆款产品,转向供应链、体验与品牌生态的综合较量。
影石、拓竹和徕芬,分别代表了深圳新制造的三条路径:从细分赛道做到全球领先再反哺本土线下,从极客圈层出发向大众扩散,从线上营销起家走向长期品牌。它们共同面对的,是新消费周期下的同一道题——深圳新制造如何“闯关”线下?
一
线上红利见顶,线下“体验”成为新增长极?
过去几年,新消费品牌普遍依赖同一套“流量公式”:砸广告、抢曝光、做爆款。徕芬即是代表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22—2024年间,徕芬在抖音、腾讯系、梯媒等渠道投入超10亿元,仅2023年双十一期间就豪掷3亿元广告费;李小冉、罗永浩等明星代言,B站科技博主测评、小红书素人种草形成全方位传播矩阵,将用户触达率推高至85%以上。
相较之下,拓竹的市场动作并不高调,更强调产品与生态本身:用工业级标准打造消费级3D打印机,搭建模型社区MakerWorld,通过“硬件+软件+生态”维系黏性。但路径不同,指向的现实却相同——单靠线上流量和算法分发,已难以支撑下一阶段的稳健增长,线下“体验场”的价值开始被重新审视。
对于徕芬这类高客单价个护电器,消费者在线上看到的,多是“风速提升几倍、噪音控制到多少分贝”等参数,以及明星代言、科技博主测评和素人种草内容,但真正决定下单的,往往是风吹在头皮上的体感、敏感肌在剃须时的真实反应、电机运行时的现场噪音等具体体验。
徕芬品牌负责人、联合创始人兼线下业务负责人李先生在旗舰店开业时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坦言,线上图文与视频无法完整传递产品的核心体验——吹风机的风速梯度差异、噪音控制细节,剃须刀的刀头贴合度与剃须效率,这些需要亲身感受的特质,正是线下渠道的核心价值。
于用户而言,用户通过徕芬APP和微信小程序轻松连接。根据个人实际使用需求,可以自由调节震动和扫动幅度等,并拥有多种不同模式,能更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今年11月,徕芬将首家线下旗舰店选址深圳福田COCOPark,将门店定位为集“销售+体验+售后”于一体的空间:店内设置不同风速档位供现场体验,剃须刀可由工作人员协助试用,消费者还能完成激光镌刻服务。
在徕芬深圳旗舰店内,刚购买T1 Pro剃须刀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之前在网上看了很多测评,还是担心自己的敏感肌不适应。现在现场试剃后发现完全没问题,噪音比预期还小,当场就决定下单。”目前,门店已实现吹风机、电动牙刷、剃须刀1:1:1的销售占比,线下结构明显不同于线上“吹风机一家独大”。
在深圳湾万象城,爱马仕与路易威登的橱窗之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机械美学”正在争夺行人注意力。9月30日,拓竹科技全球首家直营旗舰店在此开业。店内,巨大的3D打印沙盘,一列可编程运行的CyberBrick 3D打印火车在店内环绕穿梭;在特意开辟的“胶佬空间”和儿童书房,消费者能够直观看到喷头如何以工业级速度堆叠出精细模型。
拓竹科技深圳首店里的超大3D打印沙盘。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体验,正在解决硬科技消费品最核心的痛点——信任。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3D打印机曾是操作复杂、维护门槛极高的“工业设备”。拓竹相关人士表示,未来3D打印机理应和冰箱、洗衣机一样,成为家庭选购清单上的新家电选项,而线下旗舰店,正是将这一愿景具象化的场所。
与此同时,影像赛道的影石,同样选择用线下体验补齐“最后一公里”。影石Insta360销售副总裁段优国此前表示,影石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线下渠道建设,目前已入驻全国数千家零售终端,并保持高速扩张态势。根据官网信息统计,影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开设约450家线下专卖店,覆盖深圳、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这些门店集中展示了从专业级到消费级的全系列产品,包括全景相机、运动相机、视频会议设备与AI手机稳定器等,为消费者零距离体验构建出“可上手、可感知”的沉浸式空间。
对影石而言,线下门店的核心价值在于弥补线上营销难以跨越的体验隔阂。无论是全景相机“先拍摄,后取景”的创作理念、拇指相机的轻巧手感,还是AI稳定器的实际防抖表现,都难以仅凭图文或视频参数完整传达。为此,影石在线下门店内设置“全景打卡点”,并配合品牌周边赠送等开业“宠粉”活动,让消费者在亲手操作中感受技术带来的创作自由,从而将复杂的影像技术转化为可感知的消费动力。
尼尔森IQ在2025年发布的《中国消费渠道变革白皮书》指出,当前国内线上与线下零售交易占比约为3:7,线下仍是不可替代的消费主战场。零售行业分析师李明认为,对于300—1000元价位的个护产品,消费者决策不仅基于功能,更依赖信任,“实体店的存在让品牌从‘屏幕里的符号’变成‘触手可及的实体’,这种信任背书对长期复购至关重要”。在他看来,以徕芬、拓竹和影石为代表的线下探索,正在为新制造企业打开一条从“流量驱动”走向“体验驱动”的新路径。
二
扎根深圳供应链,高端门店成实力宣言
影石、拓竹和徕芬,都是“深圳出身”的新制造品牌。近期,多家企业不约而同把线下首店或旗舰店落在深圳最核心的商圈——拓竹全球首家直营旗舰店进驻深圳湾万象城,徕芬首家线下旗舰店亮相福田COCOPark,影石则很早便在前海壹方城开出华南首家直营店,并将首家香港旗舰店开到尖沙咀弥敦道柏丽购物大道。在租金和人流水位都不低的一线商圈,以高标准开出旗舰店,被视作品牌实力和线下长期投入决心的一次集中亮相。
走进这些门店,风格各异,却有着共同的指向——提升品牌形象,撑起品牌溢价。徕芬深圳旗舰店集销售、体验、售后于一体,吹风机、电动牙刷、剃须刀整齐陈列,现场可体验风速差异、噪音控制和剃须效果,再叠加激光镌刻等服务,让“个护新贵”的形象更加立体,有别于线上“比价格”的印象;拓竹用“透明工厂”的空间设计,将多台3D打印机协同运转、城市沙盘和3D打印火车集中呈现,“胶佬空间”和儿童书房向发烧友和家庭用户同时开放,门店更像一座科技展厅。
影石的门店,则集中展示从专业级到消费级的全系列产品,通过现场上手体验、店内“全景打卡点”和互动活动,把“世界一流的智能影像品牌”这一愿景,以及“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录和分享生活”的品牌使命,转化为可触摸、可交互的现实场域。这些遍布重要商圈的实体门店,被影石视为品牌从线上技术领先走向线下用户信任、构建长期品牌价值的关键一步。
这背后,是“深圳制造”提供的底气。“从华为、大疆、影石到拓竹,深圳企业在一轮又一轮技术浪潮中不断完成自我进化。”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国平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支撑这种“接力式涌现”的,是深圳在创新创业上形成的独特生态——企业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技术领先,另一方面又高度贴近C端需求,具备“以需求定供给、快速迭代”的能力。
拓竹是典型的“大疆流派”。公开资料显示,拓竹科技创始人陶冶博士曾在大疆工作8年,负责消费级无人机业务,团队核心成员多来自大疆系统工程、云台技术等部门。张国平认为,这种“系出名门”的背景,使得拓竹延续了上一代深企“技术驱动+全球视野”的共性——先打动最挑剔的专业用户,再向大众扩散。“他们的方法论和大疆很像,产品能够在全球快速做到第一,也是这种生态的结果之一。”
这种敏捷性离不开深圳强大的供应链底座。在深圳,产品迭代、零件采购、原型打样都以天为单位计算。正是这种“深圳制造”的成本优势和效率,让拓竹能够用工业级的标准去做消费级产品,将原本昂贵的工业技术塞进桌面级机身,并最终有底气在万象城这样的顶流商圈开设旗舰店,直面消费者的检验。
从“深圳湾的旗舰店”到“全球第一的3D打印模型社区”,拓竹正在展示一种新的深企生存哲学:依靠深圳的供应链效率起家,通过硬核技术突围,最终通过线上线下的全渠道体验,将技术壁垒转化为品牌势能。业内人士指出,未来的比拼将不限于单一产品的参数,而是供应链、渠道与品牌生态的综合较量。
深圳某核心商圈招商负责人透露,近年来科技生活类品牌成招商新宠,它们的到店客流中35岁以下群体占比过半,能有效激活商场的年轻消费活力。此外,科技产品的客单价相对较高,新兴品牌的线上流量优势可以反哺线下,形成“线上种草—线下体验—即时转化”的闭环,“这是传统品牌不具备的能力”。
对品牌而言,高端线下门店是一块“门头名片”;对深圳来说,则是“新制造”实力从工厂车间走向城市橱窗的一个缩影。
三
“硬科技”登场,新消费与投资逻辑的悄然转向
在影石、拓竹和徕芬密集亮相核心商圈的背后,一股新的消费与投资风向正在形成。与此前依靠营销驱动、以完美日记等为代表的“新消费”不同,这一轮受到关注的,是拥有核心技术壁垒的“硬科技”消费品——高速吹风机、消费级3D打印机、智能影像设备被推到台前,成为购物中心新一代“人气担当”。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表示,这三家企业的共同点在于:都不是单纯依赖流量起家的品牌,而是在技术、供应链和产品体验上有明显门槛,再通过内容和渠道放大影响力。这类品牌开线下旗舰店,目的已不只是“多一个销售场”,而是把复杂技术拆解成消费者看得懂、摸得着的体验场景,让“参数表里的实力”转化为“现场可感知的差异”。
在资本市场层面,相关项目的估值逻辑也在悄然变化。过去几年,流量、用户数、GMV增速是新消费投资的重要指标,“讲好一个流量故事”曾经足以获得青睐;如今,投资机构在评估类似项目时,更看重“技术+品牌+供应链”的综合能力——技术是否有壁垒,供应链是否可控且高效,品牌是否具备向中高端走的空间。线下旗舰店被视作检验这些要素的“集中展示窗口”:能否在核心商圈长期支撑一家高标准门店,本身就是对产品力、现金流和运营能力的一次综合“体检”。
从深圳的实践看,徕芬通过线下门店强化多品类布局和服务能力,将“线上爆款”转向“实体品牌”;拓竹则把“透明工厂”搬进万象城,用持续运转的设备和开放式空间展示技术实力和生态能力;影石则借助前海壹方城、尖沙咀等核心商圈,将智能影像体验从线上“参数”变成线下“场景”。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先用技术站稳脚,再用线下体验放大认知”的路径,正在成为硬科技消费品的重要选项。
据了解,徕芬已规划“首批覆盖20城、开设300家门店”的蓝图,门店类型将涵盖快闪店、形象店与旗舰店。在前述零售分析人李明看来,未来科技消费品的线下布局会呈现在形象大店之外,更多会呈现“小而精”的特点,“它们带来的不仅是销售额,更是消费体验的升级”。对消费者的美好生活体验、对购物中心这类的生活聚场人气提升,乃至对品牌自身声量都有助益,是一场共赢的“多向奔赴”。
影石、拓竹和徕芬的深圳样本,正在为新一轮消费赛道和新消费投资,提供一条从“讲线上爆款故事”走向“讲综合实力故事”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