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创立到上市,可以说是一家企业在资本领域完成“成人礼”。一组最新数据显示:深圳121家企业成立不到10年就成功上市,其中A股87家、港股34家。为何创立不到10年就能够上市?今日起,深圳商报推出《深企“成人礼”观察》系列,破解121家深企的上市密码。
深圳刷新企业上市速度。一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深圳A股、港股上市公司(合并计算)545家,美股单独上市企业约30家。其中,深圳121家企业成立不到10年就成功上市,完成了它们的资本“成人礼”,包括A股87家、港股34家。
这场“集体成人礼”,不仅刷新了企业上市的“深圳速度”,更反映深圳创新生态高效、政策支持精准和资本市场活跃,成为深圳打造全方位市场主体梯度培育体系的注释。
成长速度惊人
诞生多个第一股
2025年6月11日,影石创始人刘靖康手持全景相机敲响上市锣声,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影石Insta360)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全球智能影像第一股”。
2015年7月9日成立的影石,用了9年时间推开科创板上市的大门。在深圳,这样的“青年”企业有很多。
2023年4月4日,云天励飞登陆科创板,成为“深圳人工智能第一股”,从成立到上市仅用8年时间;2024年6月13日,晶泰科技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首家通过18C特专科技规则的上市公司,“成人礼”的完成时间为7年;2024年12月23日,越疆科技紧随其后,成为港股“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同样是不到“10岁”就上市。
还有更快的案例。2024年1月5日,速腾聚创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挂牌上市,成为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从成立到上市仅用了2年;酷派集团、华润电力的资本“成人礼”,也只用了2年。
数据显示,在深圳,一个初创型的民营企业从设立到成长为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平均年限为13.35年,比全国速度快了1.05年;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需要13.25年,比全国快了1.71年;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分别需7.65年和6.83年,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深圳企业上市速度快,反映其创新生态高效、政策支持精准、资本市场活跃。深圳形成‘政产学研用金’协同的创新体系,创新成果能快速转化为市场产品;政策通过全生命周期支持降低企业上市门槛;资本市场多层次、专业化,为企业提供从初创到上市的全阶段资本服务,加速企业成长与资本对接。”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记者注意到,从行业看,这121家企业多集中在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等以硬核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说明技术创新在深圳产业升级中作用更加突出,深圳经济增长动能正从依赖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主导的新模式。”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创新生态支撑
深企成长养分足
深圳能诞生这么多“年轻”上市公司,离不开整个城市的创新生态和完备的产业链。深圳是一个具有强大创新基因的城市,一个能够帮助企业从无到有、从0到1、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创新发展的城市。
作为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宁曾提到三个“没有之一”:深圳是全国最适合海归创业的城市,没有之一;回国创新、来深创业,是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没有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最有潜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先行区,没有之一!
影石科技创始人刘靖康说,在深圳,一款产品从想法到做出原型机,可能只需要几周时间。“在供应链上,深圳的优势不可替代。影石在成立之初,就对供应链进行了考察,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产品推陈出新,原材料品种当时很快达到数千种,但在深圳及其车程2个小时范围内,我们大部分的原材料供应依旧可以满足。”
在余凌曲看来,这得益于深圳创新创业生态良好,比如深圳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科创企业能快速匹配资本加速成长;另外,深圳产业配套能力强,如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产业形成“1小时供应链圈”,支持企业集中精力搞创新,谋更大发展。
一直以来,深圳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策源地和孵化器,着力建设最系统完备、最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在研发投入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的数据,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增长18.9%,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6.46%。
强化政策扶持
梯度培育成体系
“成人礼”完成背后,离不开深圳的努力,比如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市做强的市场主体梯度培育体系,以及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现和壮大机制。
今年3月,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了《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构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发现和培育壮大机制,聚焦“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领域,多渠道挖掘发现,建立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库,围绕金融、创新、场景、人才、市场等要素资源,持续健全“精准识别—梯度培育—生态赋能”的全链条培育服务体系,厚植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成长沃土。到2027年,累计培育瞪羚企业1000家、独角兽企业80家,将深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集聚高地。
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11月18日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新增1726家工业企业“小升规”,超额完成1500家目标任务,纳统企业数量居全省前列;2024年深圳新增1314家工业企业“小升规”,超额完成1000家目标任务,2019年至2024年,深圳累计培育新增1.1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纳统的“小升规”工业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速具有明显拉动作用,为全市经济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深圳企业短期上市得益于政策引导、资本驱动、产业集聚与创新生态协同。政策通过专项计划、资金支持等降低企业上市成本;资本通过风险分担工具等降低融资成本,加速企业成长;产业集聚形成协同效应,降低运营成本;创新生态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完整,企业能快速整合资源,缩短上市周期。”王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