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季度入账近30亿,利润却下滑两位数,这家曾创造增长神话的“全景相机之王”正在经历利润下降阵痛。
2025 年 10 月 27 日,影石创新(688775.SH)发布2025 年三季度财报,让这家智能影像领域的明星企业站在了舆论的聚光灯下。今年第三季度营收29.40亿元,同比增长92.64%;归母净利润2.72亿元,同比下降15.90%。
营收的高速增长与净利润的持续下滑,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财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公司股价下跌3.57%。市场对这份“增收不增利”的成绩单给出了直接反映。
这家凭借全景相机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中国科技企业,正面临上市后的市场考验。
财务悖论:高增长与低盈利
2025年前三季度的数据进一步揭示了影石创新的经营现状:累计营收66.11亿元,同比增长67.18%;归母净利润7.92亿元,同比下降5.95%。
从单季度走势看,业绩分化趋势更为明显。今年Q1、Q2、Q3,影石创新营收分别为13.55亿、23.23亿、29.4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0.7%、58.1%和92.6%,增长持续加速。
然而,利润表现却与营收增长背道而驰。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率分别为13.0%、14.8%和9.2%,同比分别下降5.8、8.2和11.9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率已跌破10%,创下近年新低。
盈利能力下滑直接体现在毛利率和净利率的双降。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49.63%,同比下降7.73个百分点;净利率为11.98%,同比下降幅度高达43.74%。这一数据显示,产品或服务的盈利空间正受到明显挤压。
毛利率下降和费用率上升是利润承压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的毛利率为47.64%,同比下降6.6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2.57个百分点;期间费用率37.22%,同比增长6.99个百分点。
战略转向:从盈利导向到规模优先
财务数据变化的背后,是影石创新战略方向的主动调整。管理层似乎正从过去的“利润导向”转向 “规模优先”的发展模式。
2025年以来,公司明显加大了市场推广力度。今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高达11.30亿元,同比增长102.60%,远超营收增速。销售费用率从去年同期的14.11%上升至17.10%,同比提升2.99个百分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研发投入的大幅增加。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达10.85亿元,同比增长127.02%,研发费用率高达16.42%,同比提升4.33个百分点。仅第三季度,研发投入就达5.24亿元,同比增长164.81%,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为17.81%。
“增量投入主要用于加码定制芯片等战略项目”,影石创新在财报中解释,若剔除芯片定制及战略项目投入的影响,三季度利润指标实际上优于去年同期。
芯片定制是典型的高投入、长周期项目,短期会大幅增加研发费用,但长期看有望提升产品差异化和供应链安全性。
影石创新CEO刘靖康曾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在当前行业技术迭代提速、赛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公司主动前置性加大研发投入”。
这种战略调整在资本市场引发了分歧。有投资者担忧,激进的投入策略将持续侵蚀公司盈利能力;而乐观者则认为,这是公司为长期发展构建护城河的必要举措。
竞争加剧:红海市场中的份额争夺
影石创新面临的外部环境同样严峻。全球智能影像设备行业的竞争正日趋白热化,尤其是与传统巨头大疆的“互相跨界”愈演愈烈。
2025年7月,大疆推出全景相机OSMO 360,直接对标影石4月发布的主力产品Insta360 X5。作为回应,影石创新则在8月宣布进军无人机市场,推出“影翎Antigravity”全景无人机品牌。
这种相互渗透导致价格战加剧。2025年前三季度里,大疆和影石均大幅降价促销:大疆Osmo Pocket 3全能套装降价900元,Osmo Action 4标准套装降价949.8元;影石X5降价800元,GO 3S降价700元。
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影像设备行业CR3(前三大企业集中度)高达78.9%,市场集中态势显著。影石创新的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28.4%显著提升至2024年的35.6%。
然而,这种份额的提升似乎是以利润空间为代价的。在高度集中的市场中,每一寸份额的争夺都意味着更高的获客成本和更低的定价弹性。
同时,存货问题也开始显现。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存货周转率从去年同期的2.10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43,下降幅度达32%。存货周转效率的大幅放缓,可能意味着渠道库存积压或销售增速不及预期。
新增长点:全景无人机的机遇与挑战
在全景相机主业面临增长压力的情况下,影石创新将目光投向了市场规模更大的无人机领域。公司已布局无人机赛道,计划推出两个无人机品牌。
其中,与第三方联合孵化的全景无人机“影翎Antigravity”公测已近尾声,业内预计其有望于2025年四季度实现部分区域市场的试售。这款产品以8K全景拍摄、轻量化设计及“先飞行后取景”的创新模式为特点,直击传统无人机痛点。
无人机市场确实具有更大想象空间。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达48.5亿美元,预计2023~2030年复合增速达13.5%,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137亿美元。长江证券测算,在乐观情景下,影石创新有望在无人机市场获得20%的份额,对应营收规模可达192亿元人民币。
然而,无人机领域的竞争格局同样不容乐观。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的统治地位不容小觑——2023年大疆在全球无人机市场份额达76%,拥有超过3.8万项技术专利,在飞控、云台和图像系统方面实现核心技术100%自研。
“影石创新需要直面大疆建立的行业壁垒,”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虽然全景无人机是一个差异化市场,但技术门槛和市场投入要求极高。”
资金与管理:激增的费用与人才激励
战略转型期的影石创新,资金状况也开始承压。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由去年同期的6.06亿元下降到2.41亿元,降幅超过60%。
为留住关键人才,影石创新在2025年9月发布了一份股权激励计划,向695名骨干员工授予限制性股票。考核指标要求以2024年营业收入为基数,2025~2026年营收增速不低于30%、50%。
此外,公司还于近期进行了“预留授予”,向3名骨干员工授予5.0866万股限制性股票。这种大规模激励计划,在显示公司重视人才的同时,也增加了当期费用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影石创新还面临潜在的国际贸易风险。去年3月,美国运动相机巨头GoPro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337调查申请,指控影石创新部分产品侵犯其知识产权。这一问题可能对公司美国市场拓展构成威胁。
另一方面,公司的供应链结构也存在潜在风险。影石创新采用“自主研发设计+外协生产”模式,核心芯片主要采购自索尼、安霸等国际厂商。2024年芯片采购金额占原材料采购总额比例达28.82%,且可替代性较差。
面对当下的业绩压力,影石创新管理层展现出战略定力。公司CEO刘亮明确表示不会进入火热的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而是专注于智能影像赛道:“我们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我们只想做好摄影本身”。
这一选择得到了一些分析师的认同。长江证券研报指出,影石创新的成功在于“深耕一域、做精一技”的策略,避免盲目多元化,而是在特定领域建立技术壁垒和市场优势。
从历史表现看,影石创新曾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性。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20.41亿元飙升至55.74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65.25%;归母净利润从4.07亿元增至9.95亿元。毛利率连续三年稳定在50%以上,2024年ROE(净资产收益率)达37.07%。
眼下,券商对影石创新的未来走势出现分歧。有机构维持“买入”评级,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8.08亿元、124.80亿元、168.49亿元。也有机构给出“谨慎推荐”评级,指出公司面临“国际贸易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挑战。
多位分析师上调了营业收入预测,但下调了盈利预测。这反映出市场对影石创新收入增长保持信心,但对其短期盈利能力仍存担忧。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影石创新当前的高投入策略是一场豪赌。赌的是无人机新赛道能打开增长天花板,赌的是定制芯片能构建技术壁垒,赌的是当前牺牲的利润能在未来加倍回收。
刘靖康在9月的业绩说明会上已作出预告:“在当前行业技术迭代提速、赛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公司主动前置性加大研发投入,短期内业绩存在一定挑战。”
影石创新的故事是中国科技企业从“中国制造”到“全球智造”转型的缩影。赌赢了,它将成为中国品牌全球化的又一典范。(《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