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科创板迎来历史性时刻——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元生物”)、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奕材”)和广州必贝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必贝特”)等3家未盈利企业鸣锣上市,正式成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企业。截至当日收盘,上述3家公司股价较发行价分别上涨213.49%、198.72%和74.41%,以亮眼涨幅稳稳收获“开门红”。
在笔者看来,市场之所以报以热烈回应,是因为背后有三重信心:一是对企业核心技术实力与成长潜力的信心;二是对科创成长层定位与制度优势的信心;三是最重要的,对“创新驱动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信心。
首先,企业的技术壁垒与赛道稀缺性,构成了第一重信心。具体来看,西安奕材是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六的12英寸硅片厂商,其已授权境内外发明专利数量居国内同领域首位。在半导体国产替代的关键期,这样的“隐形冠军”直接填补了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供给缺口,“开门红”体现的恰是资本市场对“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溢价反馈。此外,禾元生物与必贝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深度。前者构建的水稻重组蛋白质表达体系,突破了重组人白蛋白药物的底层技术瓶颈;后者聚焦全球首创药物研发,精准切入肿瘤治疗等未满足临床需求的领域。这类企业的技术价值使之成为资本长期布局的“心头好”。
其次,科创成长层清晰的定位与差异化的制度优势,构成了第二重信心。科创成长层从设立之初就明确聚焦“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上市时处于未盈利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既延续了科创板服务科技创新的核心使命,又通过差异化制度设计,为处于关键发展阶段、暂未盈利但技术壁垒高的企业提供了更精准的上市通道。此次3家未盈利企业成功登陆,正是这一定位的直接体现,让市场看到板块对“硬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包容与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科创成长层在信息披露等制度上的优化更具针对性。比如针对成长期企业特点,要求其在年报中结合行业特点充分披露尚未盈利的原因、影响,并提示公司尚未盈利的风险,在临时公告中及时披露相关风险或者负面事项的具体情况及其影响。这种“精准披露+风险前置”的制度设计,让投资者能更全面、透明地判断企业价值,进而更愿意为企业长期成长价值买单。
从过去科创板的培育成绩来看,截至2024年年底,科创板累计有22家未盈利企业摘“U”,占上市时未盈利企业总数的41%。以2019年为基数,54家未盈利企业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6%,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最后,对“创新驱动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坚定认同,构成了第三重信心。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的自主可控已成为保障产业链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此次上市的3家企业,恰好精准卡位这些战略赛道。这种战略契合度,让投资者看到的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盈利潜力,更是“硬科技”赛道的长期价值逻辑。当投资者确信企业成长与国家战略同频、板块发展与科技叙事同步时,自然愿意用长期资金“投票”,这也成为此次“开门红”背后最深厚的信心底色。
由此可见,科创成长层的“开门红”,不是偶然的市场热度,而是企业硬核创新力、板块制度承载力与国家战略引领力深度同频的必然结果。未来,当这种“企业敢创新、市场愿支持、战略能契合”的生态持续深化,科创成长层必将从“开门红”走向“长红”,为培育新质生产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持久的资本动能,让科技自立自强的脚步在资本市场的护航下愈发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