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必贝特(688759.SH)、禾元生物(688765.SH)和西安奕材(688783.SH)3家公司同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这也是科创板科创成长层推出以来首批新上市公司。
3家新上市公司皆为尚未盈利的高科技企业,这也是科创成长层包容性、适应性的突出体现。
而在科创板的赋能之下,科创成长层32家存量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同比增长37.79%,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整体大幅减亏71.23亿元,21家公司同比缩亏。不仅如此,自上市以来,成长层公司迸发创新动能,接连产出重磅研发成果。
业内人士表示,科创成长层的设立,既增强了资本市场包容性,又强化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展望“十五五”时期,科创成长层有望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进程中,发挥更突出的功能。
科创成长层迎新
“科创板科创成长层迎来首批新注册企业上市,这标志着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证监会副主席李超10月28日在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企业上市仪式上指出。
当日,必贝特、禾元生物和西安奕材等3家未盈利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同步上市,并被纳入科创成长层。
招股说明书显示,必贝特是一家专注于创新药自主研发的生物医药企业,公司研发管线中已有1款1类创新药产品BEBT-908获批上市。该产品用于多种血液肿瘤和实体瘤的治疗,获得“十三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并顺利通过验收。
禾元生物也是一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公司建立了全球领先的水稻重组蛋白质表达体系,核心产品HY1001已于2025年7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证书,顺利获批上市,获批适应症为“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并于8月开出首张处方单。
西安奕材则专注于12英寸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基于2024年月均出货量和截至 2024年年末产能规模统计,公司均是中国内地第一、全球第六的12英寸硅片厂商,前述月均出货量和产能规模全球同期占比约为6%和7%。同时,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是中国内地12英寸硅片领域拥有已授权境内外发明专利最多的厂商。
虽然3家公司都是各自领域的“硬科技”企业,但由于研发投入高、在研产品多、上市产品少等原因,目前皆处于未盈利状态。正是得益于不断推进的资本市场制度创新,使得未盈利企业上市成为可能。
李超指出,自2018年11月宣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中国证监会与市场各方共同推动科创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市场运行稳健向好,市场功能稳步发挥、品牌效应加快显现,科创板改革效益日益凸显,引领带动全市场基础制度持续完善,有力支持了一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发展,服务科技创新的能级正加快提升。
“自去年以来,证监会相继推出‘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重大政策措施。今年6月实施的科创板‘1+6’改革总体进展顺利,设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引入开展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预先审阅等制度试点平稳推进,相关案例有序落地。”李超表示。
在上市仪式上,西安奕材董事长杨新元对一系列改革举措的落地表示感谢:“正是这些制度创新,为我们三家身处不同赛道的企业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的大门,使我们得以借助资本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化能力。”
存量公司发展良好
在3家新上市公司之前,32家存量公司已经用经营业绩和研发成果,证明了科创成长层的硬实力和成长性。
今年6月,科创板“1+6”改革启动,宣布设立科创成长层,上市时未盈利的科创板公司,自上市之日起纳入科创成长层;32家尚未扭亏的存量未盈利科创板上市公司亦被全部纳入科创成长层。这些存量公司主要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15家)、生物医药(14家)、新能源(2家)和高端装备智造(1家)等战略新兴产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存量成长层公司A股总市值达1.09万亿元,其中19家公司市值超过100亿元,寒武纪(688256.SH)、百济神州(688235.SH)等一批行业龙头公司脱颖而出,投资价值逐渐得到市场认可。
2024年,32家存量成长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675.75亿元。其中,29家公司营收突破1亿元,13家公司超过10亿元,营收规模最大的百济神州已突破270亿元。
营收增长速度同样亮眼。以2019年为基数,存量成长层公司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7.87%,比科创板同期营收复合增长率高出近4个百分点。其中,14家公司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2025年上半年,存量成长层公司营收同比增长37.79%,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与此同时,业绩边际缩亏态势日趋明朗。2024年,19家成长层公司同比缩亏,其中16家公司同比缩亏幅度超过20%。2025年上半年,成长层公司整体大幅减亏71.23亿元,21家公司同比缩亏,其中13家公司同比缩亏幅度超过20%。
事实上,过去五年,科创板已有22家未盈利上市企业实现盈利并“摘U”,平均每年“摘U”4家,不少公司在“摘U”后迈上新台阶。
科创成长层公司以高水平研发投入为增长“基因”。2024年,32家存量成长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达306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65.40%,领跑科创板。科创板的托举不仅让成长层公司更有底气进行研发投入,也为重磅成果落地提供重要推力。
截至目前,存量成长层创新药企业累计推出20款具备“全球新”属性的国家1类新药,推动10款新药的17项适应症取得“突破性疗法”认定,支持“健康中国”进入创新时代。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也在上市后加速通关技术节点。
“自登陆科创板以来,泽璟制药已经成功实现3个新药产品获批上市销售,新药研发成果多次登上国际学术舞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科创板首家未盈利企业泽璟制药(688266.SH)董事长、总经理盛泽林表示,“科创板承载着我国资本市场探索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路径的重要责任,科创板成长层的设置更为这一责任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
全面赋能科技创新
科创板赋能未盈利企业科技创新首先表现在提供融资支持上,但这也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2025年3月,百利天恒(688506.SH)上市后首次宣布盈利并顺利“摘U”,2024年归母净利润更一举达到37亿元。这背后的关键因素,是公司与跨国药企巨头百时美施贵宝就其自主研发的双抗ADC新药iza-bren达成的全球战略合作协议,该笔合作首付款8亿美元、潜在交易总额84亿美元,刷新了全球ADC领域单个资产交易总额纪录。
而据百利天恒董事长朱义介绍,公司在达成上述交易前完成了800多个样本量的入组和评估,其中科创板的首发融资支持了约400个样本量。“如果没有这笔资金,公司很可能就会错过达成交易的时间窗口,科创板为公司聚焦肿瘤治疗领域创新药物的研发与国际合作提供了关键支撑。”朱义说。
业内人士表示,科创成长层的设立初心是为所有“高研发、暂未盈利”的“硬科技”主体,开辟一个连接“技术攻坚”与“资本活水”的通道。对生物医药行业是如此,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亦如此。
数据显示,存量成长层公司通过IPO合计募资1051.97亿元,为加快研发投入、产能建设和商业化提供了“催化剂”。截至9月底,累计共有16家次科创成长层公司发布再融资预案,合计拟募集资金295亿元,其中8家已完成发行,合计募集资金132亿元。
科创成长层公司除了通过首发、再融资获得资本外,还积极通过并购重组补强产业链,巩固成长技术壁垒;通过股权激励留住核心人才,持续激发创新动能。
自“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成长层公司累计披露6单并购交易,均为产业并购,其中不乏收购优质未盈利企业、跨境并购等创新型案例。其中,在芯联集成(688469.SH)收购芯联越州72.33%股权的交易中,标的公司采用市场法估值,充分体现了新质生产力企业的估值创新性和未盈利标的的技术价值。
另据统计,截至2025年9月,共有超六成、33家次科创成长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
“科创成长层的设立,既增强了市场包容性,又强化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尤其是成长初期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加适配的资本市场平台。”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金融学教授张宗新认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科技企业加入,科创板对科技创新领域的覆盖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为优质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业内人士表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是“十五五”时期重要目标任务之一,科创成长层也有望在建成科技强国进程中发挥更突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