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必贝特医药在科创板IPO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必贝特医药的上市并非资本市场的异常个案,而是一个典型案例,反映了资本市场为适应深度、长周期技术创新所必须进行的认知迭代。此次IPO的意义不仅在于一家公司的融资行为,更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科创板,从评估“历史业绩”向评估“未来潜力、知识产权与国家战略重要性”转型的关键一步。因此,如何理解必贝特医药,成为检验投资者能否正确评估“硬科技”价值的试金石。本文旨在透过表层财务数据,深入剖析FIC创新药研发的本质、必贝特医药作为本土FIC领航者的独特价值、适用于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科学估值方法,及其上市对中国创新药产业生态的深远意义。
FIC创新药研发是一场科学与资本的马拉松
理解必贝特医药的价值,首先需厘清其所处赛道的基本概念。根据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定义,“一类创新药”指“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其核心在于含有全新结构、明确药理作用和临床价值的化合物。这一定义本身即设定了极高的创新门槛。然而,在全球创新药体系中,还有一个更受认可的金标准First-in-Class(FIC),即采用全新且独特作用机制治疗特定疾病的药物,代表从0到1的科学突破,通常针对存在重大未满足临床需求的领域。
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取得显著进展,NMPA批准的创新药数量开始超过美国FDA,与此同时“创新悖论”却日益凸显:在源头创新能力上,中美之间仍有明显差距。衡量源头创新的关键指标正是FIC药物。数据显示,2020至2024年间,FDA每年批准的新药中,FIC药物占比稳定在36%至54%,而同期NMPA批准的一类创新药中,FIC药物比例不足5%。这一数量级差异表明,中国在孕育和转化前沿科学发现、承担高风险源头创新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弥合这一“创新质量差距”,是中国从医药制造大国向医药创新强国转型的核心议题。
开发FIC药物是一场旷日持久且成本高昂的征程。“十年十亿美金”定律概括了其核心特征:从靶点发现到获批上市,平均耗时10至15年。多项研究显示,计入通货膨胀、资本成本及失败项目的沉没成本,成功开发一款新药的平均资本化成本在14亿至26亿美元之间。新分子实体从进入临床到最终获批的总体成功率仅为12%左右,绝大多数候选药物在研发过程中被淘汰。这也解释了为何像必贝特医药这样的企业,在产品上市前十余年无销售收入,却持续投入巨额研发资金。这些累积亏损并非经营不善的表现,而是创新成功的必经之路,是构筑高价值研发管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必贝特医药是中国培育FIC药物的成功案例
在中国生物科技领域,最稀缺的资源并非资金,而是能够驾驭FIC药物从概念到上市全过程的“领航者”。必贝特医药的核心竞争力,正源于创始人钱长庚博士及其团队所具备的FIC研发“know-how”。钱博士拥有近40年行业经验,在创立必贝特前,已在美国FIC研发一线深耕二十余年,并亲身参与了四款FDA批准的里程碑式FIC药物研发:Campath、Velcade、Entyvio和Erivedge。这段经历赋予了他对FIC研发全链条科学决策、风险管控和临床开发策略的深刻理解,并为必贝特注入了“FIC优先”的研发理念。
必贝特医药自2012年成立以来的财务报表,清晰呈现了一家创新药企的成长轨迹。根据招股书披露,公司在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度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6674.07万元、15765.12万元和12028.74万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18833.88万元、-17275.51万元和-5599.83万元。持续的高研发投入与净亏损,正是其核心产品管线不断推进、进入更高成本研发阶段的直接体现,也反映了研发管线价值的持续提升。
公司的价值根植于其研发管线的质量与成熟度。目前,公司已有1款FIC新药BEBT-908(伊吡诺司他)获批上市,成为其价值的“压舱石”。该药获批适应症为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在其关键IIb期临床研究中,难治性患者比例高达91.3%,远超同类药物研究,而在这一极难治疗的患者群体中,BEBT-908仍表现出较高的应答率和生存获益,显示出其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能力。此外,另有两款一类新药BEBT-209和BEBT-109作为高潜力的“增长引擎”,均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意味着这两个高价值资产的风险已显著降低。公司研发管线中还有5个产品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形成了针对不同靶点和疾病领域的梯队化布局,有效分散了风险。
更具前瞻性的是,必贝特医药并未局限于传统小分子药物,而是战略性地布局了代表下一代药物开发方向的小核酸(siRNA)药物领域,形成了“小分子+siRNA”双技术平台驱动的研发模式。公司内部已建立专业团队,负责小核酸药物的靶点研究、药物设计、合成纯化及生物学评价,并着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核酸药物修饰与递送平台技术。这一布局不仅拓宽了公司的技术护城河,也为其进军更广泛疾病领域打开了空间。目前,公司的siRNA管线已初具规模,其中BEBT-507(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而BEBT-701作为全球首个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的双靶点siRNA药物,计划于2025年提交临床试验申请,展现了公司在新技术领域的快速跟进与创新能力。
破解估值迷思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定价
对于没有收入和利润的研发型生物科技公司,市盈率(P/E)或市销率(P/S)等传统估值指标并不适用。这些指标基于历史或当期业绩,而生物科技公司的价值更多取决于其未来潜力。
国际上,对临床阶段生物科技公司进行估值的公认方法是“风险调整后的净现值”(risk-adjusted Net Present Value, rNPV)模型。该方法的核心在于科学量化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对未来潜在收益进行合理折现。计算步骤通常包括:首先,基于目标患者人群、市场渗透率、定价策略等,估算药物上市后可能达到的年销售额峰值;其次,在专利保护期内预测其每年的净现金流;再次,将未来每年的预期现金流乘以“累计成功概率”(Probability of Success, POS),该概率根据药物所处临床阶段对应的行业平均成功率确定;最后,用适当的折现率将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未来现金流折现为当前价值,得到该药物管线的rNPV。公司总估值即为所有在研管线rNPV之和。
运用rNPV框架,可以清晰理解必贝特医药估值的合理性。首先,已获批上市的BEBT-908,其rNPV即为未来商业化现金流的净现值(NPV),作为针对难治性淋巴瘤的FIC新药,其市场潜力较大,仅此一项就可能在公司总估值中占据重要比重。其次,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的BEBT-209和BEBT-109已进入研发后期,其rNPV之和仍相当可观。此外,公司还有多个处于早期临床阶段的管线。综上,必贝特医药的估值并非凭空而来,是对其资产组合未来价值的合理评估。
制度的远见科创板与中国的创新雄心
必贝特医药的成功上市,得益于科创板在制度设计上的前瞻性与包容性,特别是其独创的第五套上市标准。该标准明确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这套标准精准契合了创新药企高投入、长周期、研发后期价值凸显但上市前尚无营收的行业特性。
第五套标准是中国监管层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旨在解决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关键融资瓶颈,将社会资本引导至最需要长期、耐心支持的“硬科技”领域。必贝特医药的IPO并非孤立事件,它与中国近年来大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相呼应。从国务院提出“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证监会发布“科八条”,上交所配套“1+6”新政形成联动,到国家医保局、卫健委等部门出台覆盖研发、审评、市场准入、医保支付等环节的支持政策,一个旨在培育本土创新能力的生态系统正在加速形成。在这一生态系统中,科创板扮演着“融资引擎”的关键角色,为像必贝特这样已证明技术潜力的企业,在冲刺商业化的关键阶段提供必要资金支持。因此,必贝特医药的上市,是中国“资本-创新”共生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有望激励更多科研人才和创业者投身于高风险的FIC药物研发,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长期发展注入持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