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股份刚刚完成了其首次股份回购计划,引发市场关注。根据公司11月20日发布的公告,本次回购已实施完毕,累计回购股份115.3万股,占总股本的1.31%,支付资金总额超5020万元,均价43.54元/股,价格区间在36.74元至45.50元之间,未超过此前设定的70.58元/股上限。这笔股份将全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其中已有55万股东用于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另有30万股东拟投入员工持股计划,其余将在未来逐步使用。
从执行过程来看,整个回购周期长达一年,自2024年12月9日首次回购开始,到2025年11月20日结束,节奏平稳,操作合规。期间公司严格遵守交易所规定,未出现违规交易行为,也未对日常经营造成明显压力。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轮回购期间,公司部分董监高人员同步进行了减持操作——董事杨一伍、副总经理赵建龙、原监事庄建华分别减持数万股,而董事陈小华的一致行动人更是减持超219万股。虽然这些减持行为均已提前披露且发生在合规窗口期,但客观上形成了“公司买、高管卖”的对比画面,难免引发投资者对内部人态度的揣测。
我看这次回购:诚意有,但更需长期兑现
说实话,我对这次回购的第一印象是“中规中矩”。金额落在4000万到6000万的目标区间内,完成度不错,说明管理层至少在形式上履行了承诺。尤其是将全部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激励,而不是注销,这种做法在国内成长型科技企业中很常见,目的在于绑定核心人才,推动长期发展。
但我更关心的是背后的信号意义。当前艾森股份股价为58.32元,而回购均价仅为43.54元,意味着公司以相对低位拿回了股份,这对现有股东来说其实是利好。而且从基本面看,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长40.71%,净利润增速接近45%,叠加HBM封装、TSV电镀材料等先进制程布局,正处于国产替代的关键赛道上。
不过,股东户数短期内激增25%、人均持股下降,反映出筹码正在分散,这可能增加股价波动风险。此时推进股权激励,若行权条件设置不够严格,反而可能稀释利益。所以我希望看到的不仅是“做了回购”,而是后续激励计划能否真正与业绩增长挂钩。
总的来说,艾森股份这波操作算是合格的资本市场动作。作为一家市值不大但技术卡位精准的半导体材料企业,它需要更多实质性的研发突破和客户验证来支撑估值。回购只是起点,真正的考验在于未来三年如何把这115万股所代表的“人力资本”转化为持续增长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