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泰新光刚刚抛出了一份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直接向市场释放了一个信号:这家公司正在为下一阶段的增长蓄力。
根据公告,本次激励计划拟授予100万股限制性股票,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0.8342%。其中首次授予80万股,涉及15名核心人员,包括董事长郑安民、总经理郑耀、副总经理辜长明、财务总监汪方华等高管及技术骨干。值得注意的是,激励对象中还包括6名外籍员工,主要任职于公司在美、泰的子公司——美国奥美克和泰国奥美克。这说明海泰新光的全球化布局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海外团队的重要性被正式纳入激励体系。
授予价格定为25元/股,而今日收盘价为48.50元,相当于半价激励,力度不小。按照科创板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设计,这些股份将在满足归属条件后分批解锁,绑定核心人才与公司长期利益的意图非常明显。
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也明确表示:公司具备实施资格,激励对象合规,方案流程合法,不存在损害股东利益的情形,并一致同意推进该计划。此外,公司承诺不为激励对象提供贷款或担保,符合监管要求。
看到这份名单,我其实并不意外。海泰新光作为医用内窥镜和光学器件领域的“隐形冠军”,技术密集属性极强,核心团队稳定性直接决定产品迭代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特别是近年来公司在东南亚和北美拓展组装与维修业务,海外运营压力加大,这时候把关键外籍人员纳入激励范围,是务实且必要的举措。
更值得琢磨的是,实际控制人郑安民及其一致行动人全部在列。虽然这类安排在A股并不少见,但结合当前股价表现来看——近期连续回调,最新跌幅达5.05%,市值约58亿元,东证资管旗下多只基金正承受浮亏压力——此时推出股权激励,或许也在传递一种信心:管理层认为当前估值偏低,未来增长可期。
当然,激励本身不是万能药。最终能否兑现价值,还得看后续业绩是否能匹配这份期待。毕竟,投资者买的是未来的现金流,而不是一张激励名单。但从机制建设角度看,海泰新光这一步走得扎实,既稳住了核心团队,又向市场展示了长期发展的决心。
接下来就看股东大会能不能顺利通过,以及那预留的20万股,会在未来一年内花落谁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