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风电刚刚发布公告,控股股东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电气”)已完成减持计划,合计减持公司股份13,333,334股,占总股本的1.00%,权益变动比例正式触及1%刻度。本次减持自2025年9月30日启动,至10月21日结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完成,减持价格区间为19.17元至22.91元/股,套现总额约2.86亿元。减持完成后,上海电气及其一致行动人电气投资合计持股比例从62.00%下降至61.00%,仍为公司控股股东。
在减持前,上海电气直接持有电气风电818,666,636股,占总股本61.40%,加上全资子公司电气投资持有的800万股,合并持股比例达62.00%。此次减持未涉及电气投资,仅由母公司实施,且完全按照此前披露的计划执行——即不超过总股本的1%。公告明确指出,本次权益变动不触发要约收购义务,也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变更,对公司治理结构和持续经营无重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电气风电当前股价报收于19.48元,接近本次减持的价格下限,说明减持期间股价处于相对低位运行。而从成交量来看,单日成交额达4.54亿元,市场交投活跃,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大股东减持带来的压力。
说实话,看到这个公告,我并不意外。上海电气作为大型国企集团,对旗下上市公司进行适度股权调整早已不是新鲜事。这类减持往往出于资产配置优化或资金统筹安排,并非看空企业前景。更何况,减持比例严格控制在1%以内,节奏温和、方式透明,完全合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体现出成熟股东的专业操守。
但我更关注的是电气风电自身的发展态势。尽管风电行业整体面临补贴退坡与竞争加剧的压力,但从近期产业动向看,热管理、智能温控、高效散热等技术正成为新能源装备升级的关键环节。像即将在2025年12月举办的iTherM热管理产业大会,就吸引了包括理想、零跑、欣旺达、银轮机械等产业链头部企业参与,聚焦电池与电驱系统的先进热控方案。如果电气风电能在大功率风机冷却、海上机组环境适应性设计等方面深化技术布局,未来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当然,短期股价难免受股东减持情绪影响。可从中长期看,真正决定一家公司价值的,还是其技术迭代能力与市场占有率。目前控股股东依然牢牢掌握控股权,基本面稳定。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过度解读这一次“触及1%”的被动披露,不如把目光转向公司在手订单、海外市场拓展以及新型风机产品的落地进展。
说到底,一次合规减持不该被放大成利空信号。市场的理性,应该建立在对企业和行业的深层理解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