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悦康药业召开了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行业关注者的目光。这场线上交流不仅披露了公司最新的财务表现,更重点展示了其在创新药研发、尤其是AI驱动药物开发方面的实质性进展——这或许预示着一家传统药企正在向国际化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加速转型。
从财务层面看,公司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有所下滑,管理层解释为“主要产品收入下降”所致。对此,财务总监刘燕表示,公司将通过强化销售回款、控制成本、优化资产占用等方式改善现金流,并结合合理融资匹配业务发展。这一回应虽未扭转短期业绩压力,但透露出公司在运营端正主动调整策略。
真正引发市场兴趣的,是董事长于伟仕对创新管线的详细披露。目前,悦康药业已建立起覆盖核酸药物、多肽、AI制药等领域的十大技术平台,在多个前沿方向取得突破:
- 靶向PCSK9的siRNA降脂药YKYY015已完成国内Ia期临床,11月启动Ib期;
- 降压siRNA药物YKYY029、乙肝功能性治愈药物YKYY013均已进入I期临床,后者还获得了FDA临床许可;
- mRNA疫苗方面,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带状疱疹的两款候选疫苗均获FDA批准开展试验;
- 另有mRNA肿瘤治疗疫苗YKYY031、降Lp(a) siRNA药物YKYY032已提交IND申请。
这些进展背后,是其自研的全流程AI药物研发平台在支撑。以生成式AI模型AVP-GPT为例,该系统每天可设计超1万个多肽分子,活性筛选成功率高达76%,远超人工水平的36%。更重要的是,它能精准预测毒性与活性,提升研发安全性与效率。基于此模型开发的抗RSV雾化吸入剂YKYY018,已提交中美IND,成为技术转化的实证。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些数据时,我是有些意外的。一家长期以化药和中药为主的企业,能在短短几年内构建起如此系统的核酸+AI研发能力,并实现多款创新药中美同步申报,这种战略定力和技术执行力不容小觑。尤其是在当前国产创新药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悦康选择深耕siRNA递送、GalNAc修饰、LNP等“卡脖子”底层技术,布局肝外靶向、共加帽等高壁垒环节,显示出清晰的技术差异化路径。
当然,从研发到商业化仍有长路要走。市场更关心的是:何时能兑现业绩?我的看法是,未来2–3年将是关键窗口期。一旦YKYY015或YKYY025率先获批上市,配合其已有成熟销售渠道,完全有可能打开新的增长曲线。
眼下,悦康药业股价报22.37元,涨幅7.65%,成交额达3.65亿——资本似乎已经开始用脚投票。我不会盲目乐观,但我愿意相信,一个坚持“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又能把AI和核酸技术做到国际前沿的中国药企,值得被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