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级自动驾驶在物流场景中的探索正在加速,二级市场对此作出积极反应。
5月26日,科创50指数收涨0.17%,报982.26点。盘面上,无人物流车概念活跃,中邮科技、科捷智能涨停。经纬恒润-W上涨逾2%,其线控底盘配套的L4物流车项目受到关注。
当前,L4级物流车在港口、园区、快递支线等限定区域具备更高的应用落地可行性,也更容易获得政策支持与技术验证通道。《科创板日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获悉,围绕感知系统、域控制器、系统平台与场景运营等关键环节,已有多家科创板公司形成明确布局,部分产品进入实测、量产或商业试点阶段。
在技术、政策与产业协同逐步完善的背景下,L4物流车正成为智能驾驶率先进入应用验证的重要方向。具备系统集成与规模化交付能力的企业,正受到产业链上下游的更多关注。
产业发展进入验证期
随着技术平台能力增强与场景配套加快,L4物流车正从概念验证期走向工程验证与小规模商业部署阶段。多家科创板公司正通过差异化路径,进入感知系统、域控制器、整车平台与末端交付环节,形成较为明确的产业角色分工。
《科创板日报》记者今日(5月26日)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中邮科技证券部,对方表示,该公司当前不生产无人物流车车体,主要聚焦于系统平台与调度系统等智能物流方案交付。对于是否与具体物流车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其回应称“暂不便披露”。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邮科技已在雄安新区开展“人到车取”无人车投递系统试点,并围绕城市快递、支线运输构建可控场景的系统平台路径。该公司更接近“平台型集成商”定位,通过与邮政网络协同实现末端智能化运营闭环。
再看经纬恒润,截至目前,该公司L4级别解决方案已在城市末端配送与港口运输等场景进入实际部署阶段。其曾公开披露,已为白犀牛提供L4级车规级传感器与高算力域控制器,相关车辆进入前装量产,部署于多个城市的无人配送车项目。
同时,经纬恒润的L4运营系统已在日照港、龙拱港等地运行超过三年,形成覆盖“车-路-云-图-营”的整体架构,具备从感知融合、冗余控制到远程接管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据其在投资者活动中表述,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园区物流、干线重卡等方向,并与包括商汤科技、速腾聚创在内的企业在感知层、算法平台等方面存在合作空间。
与此同时,九号公司方面曾表示,其S2机器人已在写字楼、园区等场景实现批量落地,具备远程监控与任务调度系统,单日配送任务可达800单。该公司已明确将推进L4级套件开发,未来三年内推出适配开放道路场景的产品,目前已建成自研AI训练平台,包含千卡GPU集群,服务于自动驾驶感知与路径模型训练。
商汤科技“绝影”自动驾驶平台已覆盖园区接驳车与城市清扫车等典型低速场景。该公司推出的多模态感知模型DriveAGI与端到端架构UniAD已在功能车中部署运行。据介绍,若向L4物流车方向迁移,其在城市道路复杂环境下的场景还原与决策模型具备可延展能力。
产业链协作路径逐步明确
物流车产业链正围绕“感知与算力—系统平台—场景部署”逐步构建协作基础。多家企业在特定环节形成技术输出与商业适配,部分方案已进入工程验证阶段。
以速腾聚创为代表的激光雷达企业,正通过产品模块化适配不同场景需求,包括M1、EM4等方案分别用于末端车与干线车辆,客户覆盖白犀牛、新石器、菜鸟等。
在传感器层,舜宇光学、保隆科技分别提供高像素摄像头系统与毫米波雷达产品,配套于部分物流车型或控制平台,用于提升低能见度场景下的环境感知能力。
在芯片与控制平台方面,寒武纪、地平线、英伟达等方案被广泛用于L4路径规划与多传感器融合系统,部分产品已进入主机厂与系统集成商验证流程。
经纬恒润提供的域控制器、远程接管系统等组件,已部署于白犀牛、新石器等L4项目,部分产品进入前装量产流程。该公司此前方案已在日照港、龙拱港等港口项目中长期运行。
商汤科技提供的DriveAGI感知模型和UniAD自动驾驶架构已在功能型车辆落地,当前主要用于园区接驳与清扫车场景,具备算法扩展能力,后续在物流方向是否部署仍待观察。
《科创板日报》记者梳理了解到,L4级物流车的应用正聚焦于园区配送、干线运输与特种作业三大方向。不同场景在技术门槛、系统结构和协同模式上各具特征,成为产业链耦合路径分化的基础。
其中,园区配送已成为商业化落地最快的场景之一,适用于写字楼、园区、高校等低速封闭区域。该场景对路径规划响应(≤200ms)、识别准确率(≥99.9%)要求高,强调动态避障与任务调度。
具体来看,菜鸟、新石器等项目已实现单车日均配送800件以上,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2-3倍。该类项目多由“硬件厂商+算法公司+物流平台”协同推动,代表如九识智能,通过低成本FSD订阅模式实现规模化落地。
干线运输被视为自动驾驶能力验证的“硬战场”,要求系统具备远距感知(≥200m)、多重冗余与全天候运行能力。卡尔动力等企业已在鄂尔多斯等地实现百万级吨公里运营。此外,九识、小马智行等亦与高速集团、货运企业合作落地。该类模式常见“主机厂+自动驾驶公司+道路资源方”三方协同。
特种作业场景如环卫、机场物流等,对模型泛化能力、精度控制和任务策略要求高,多应用于多障碍、多干扰场景。比如:山区无人巡逻车、机场电拖车等,通过“定制开发+军工转化”路径等。其中,中邮科技等企业已通过高精度传感与车路协同部署形成初步示范。
从当前公开信息来看,L4物流车的规模化仍以封闭、低速、高频场景为主导,整条产业链正围绕“组件标准化—平台工程化—场景定制化”三条主线展开打通,典型企业之间的协作深度正在提升。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等机构测算,2025年中国无人配送车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元,典型企业已具备万台级量产能力。
落地能力成为市场关注重点
在相关技术进入实用验证阶段的背景下,对于L4物流车方向,当前市场关注企业的工程化节奏与真实场景协同能力。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梳理,今年以来,白犀牛、卡尔动力、九识智能等聚焦物流场景的自动驾驶企业陆续完成新一轮融资,体现出“资金规模刷新纪录、场景绑定深入、产品落地提速”的特征。
其中,白犀牛获得顺丰与鑫源汽车联合投资2亿元,计划在50城部署2000台无人车;卡尔动力累计融资近9亿元,打造L4重卡编队,在西北干线完成2亿吨公里运输;九识智能完成超4.3亿美元融资,形成四款L4产品矩阵,2024年交付超3000台,覆盖快递、生鲜、环卫等场景。
卡尔动力方面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主机厂方面,我们和陕汽重卡合作开发并投入运营了多款前装量产的L4自动驾驶重卡,目前也与金龙重卡、质子汽车在合作开发适配车型。”
截至目前,卡尔动力已与主机厂联合交付近300台车辆,投入实际运输场景测试与运营,成为当前产业链中交付规模领先的自动驾驶重卡系统方案提供商。
投资机构方面,评估重点正从“技术先进性”转向“交付能力是否成型、客户体系是否稳定”。
一位关注智能驾驶的投资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当前考察L4物流项目时,核心在于三大维度:是否已有真实落地项目、是否绑定了具备运营能力的场景客户、系统是否可复用并具备成本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