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AI服务器订单积压的背后
昨晚阿里财报电话会上,CEO吴泳铭那句"AI服务器上架速度严重跟不上订单增长"让我这个老股民眼前一亮。这场景像极了早年双十一爆仓的快递网点——不是生意不好,而是好到接不住。但这次的主角不是快递,而是承载AI革命的"数字地基"。
算力饥渴症蔓延
从管理层透露的信息看,企业端对AI算力的需求已渗透到研发、生产、客户服务全链条。就像当年企业争相建官网、上ERP一样,现在"不上AI就落后"的焦虑正在制造业、互联网、金融等行业蔓延。有趣的是,补充材料中提到的小鹏汽车案例显示,车企甚至用AI集群优化自动驾驶模型训练周期,这种跨界需求恐怕连阿里云自己都没完全预料到。
值得注意的是,订单积压并非阿里独有现象。补充材料里谷歌高管同样坦言要每半年翻倍算力,说明全球都面临AI基础设施的"产能爬坡"困境。但阿里云的差异化在于,其客户中传统企业占比可能更高,这类客户对定制化服务器的需求更复杂,进一步加剧了交付压力。
生态链的隐形赢家
翻阅补充材料会发现,浪潮信息、数据港等供应商已深度嵌入阿里云供应链。就像淘金热里卖铲子的商人,这些提供"AI铲子"的企业或许比云厂商更早感知到行业温度。尤其像数据港手握160亿订单的情况,其业绩确定性可能比仍在投入期的云服务商更高。
但风险往往藏在细节里。吴泳铭提到"3800亿投资可能偏小",暗示资本开支可能加码。这对现金流是考验,也让我想起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电信运营商过度扩容的教训。投资者需要观察阿里如何平衡扩张与盈利——目前9%的云业务利润率,在军备竞赛中能维持多久?
冷思考时刻
当所有人都在谈论"供不应求"时,我们或许该问:这些积压订单有多少是真实需求,多少是恐慌性囤货?就像去年芯片短缺时车企超额下单,如今阿里云客户是否也在重复相似行为?补充材料中谷歌高管承认的"AI泡沫担忧",值得我们在乐观中保留一份清醒。
作为见证过多次技术泡沫的投资者,我的建议是:既要看到AI算力确实存在结构性缺口,也要警惕基础设施的周期性风险。不妨多关注像石基信息这类能将AI落地到具体场景的企业,它们可能比单纯卖算力的玩家更具长期韧性。当然,市场有风险,决策还需您独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