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闪购”的扩张与阵痛:即时零售的进退得失
看阿里最新财报,最抢眼的就是那个“淘宝闪购”——单季度收入增长60%,但同时也把集团经营利润拖累了85%。这感觉就像家里新开了个快餐店,虽然客流量暴涨,但装修和促销成本直接把全家老本都快吃空了。
补贴大战背后的算盘
这轮增长明显是“外卖大战”烧钱烧出来的。管理层电话会上透露的几个细节值得玩味:非茶饮订单占比提到75%以上,笔单价两位数增长,物流成本还降了。这说明阿里在刻意调整订单结构,用高单价商品摊薄补贴成本。好比外卖平台发现光靠奶茶不赚钱,开始猛推火锅套餐。
但代价也确实肉疼——自由现金流从净流入137亿变成净流出218亿,比美团当年搞社区团购还激进。不过CFO徐宏说了,下季度投入会“显著收缩”,看来烧钱换市场的第一阶段要收尾了。
远不止是外卖
从补充材料里蒋凡的发言能看出阿里的野心:3500个天猫品牌接入线下库存,盒马、天猫超市订单环比涨30%。这分明是在用高频的外卖订单当诱饵,把用户往实物电商的大池子里引。就像用9块9的咖啡吸引你进超市,最后让你买走了电视机。
更值得关注的是物流效率提升这个亮点。单均物流成本下降,配送时效还比去年快,说明规模效应开始显现。这可能是未来扭亏的关键——当年京东自建物流也是先亏后赚的剧本。
战略级的取舍
对比历史财报会发现有趣现象:2018年阿里云亏损时市场一片看衰,现在云业务反倒成了利润支柱;2016年盒马鲜生被质疑模式过重,如今已成新零售标杆。这次即时零售的投入,很可能也是同样的长期布局。
但风险在于,现在美团、京东都在发力即时零售,市场会不会重演当年网约车“补贴无止境”的悲剧?管理层那句“根据竞争动态调整”很微妙,既留了后路,也暗示可能再掀价格战。
给投资者的提醒
这类业务最考验“烧钱换增长”的临界点判断。现在每单亏损已比七八月减半,但距离全面盈利还有距离。感兴趣的话可以盯两个信号:非餐饮品类占比能否突破80%,以及下季度现金流是否真如承诺般收缩。当然,最终决策还是要各位自己掂量风险偏好。
(风险提示:以上分析仅基于公开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