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巨头为何集体"抄底"中概股?
最近华尔街的13F持仓报告陆续出炉,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包括阿里巴巴、拼多多、百度在内的多只中概股获得外资机构显著加仓。花旗集团、TT国际资产管理、沃尔弗林等知名机构都在三季度大幅提高了对阿里巴巴的持仓,摩根大通、三菱日联信托银行则对拼多多情有独钟。
从"将信将疑"到"重仓押注"
外资对中概股的态度转变很有意思。沪上一位外资策略分析师说得直白:市场对阿里在AI领域的投入,正从最初的"将信将疑"转向赋予更高置信度。这说明什么?外资开始看清这些科技企业的商业化路径,认为当前股价还没完全反映其AI潜力。
我翻看数据发现,这种转变不仅限于个别股票。瑞银报告显示,三季度外国机构投资者进一步增持中国股票,全球前40大投资机构的中国股票持仓升至1.1%,创下2023年一季度以来新高。医疗保健、保险、能源和互联网成为外资加仓重点。
"低配中国"的时代正在终结?
一位合资基金经理的观察更值得玩味:过去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普遍"显著低配",但现在态度出现从观望到行动的积极转变。部分对冲基金开始主动增配,更关键的是,中国资产上涨迫使全球配置的基金经理回补仓位——毕竟谁都不想跑输MSCI新兴市场指数。
这种变化让我想起2015年外资撤离A股时的场景。当时大家担心经济硬着陆,现在风向完全变了。淡马锡中国区主席吴亦兵最近在上交所投资者大会上说的"双轮驱动"现象很形象:一边是成熟行业并购整合,一边是新崛起的全球领军企业,都给外资提供了优质投资机会。
科技突破成关键变量
法巴资管的分析报告点出一个重要变化:转折点出现在外资意识到中国在AI领域的突破——即便没有最尖端GPU芯片,中国仍能研发出有竞争力的生成式AI模型。这改变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认知。
看看阿里、百度这些公司的技术布局就明白:百度的文心大模型、阿里的通义千问都已进入产业化阶段。这些不是实验室玩具,而是能创造真实营收的产品。当科技叙事从概念变成财报数字,外资的持仓逻辑自然就变了。
风险与机遇并存
当然,市场永远存在分歧。就在外资加仓中概股的同时,美股半导体板块近期表现抢眼,AMD等公司因AI芯片业务增速预期大涨。这种分化说明全球资金仍在寻找最佳配置方向。
作为老股民,我的建议是:可以关注外资持仓变动趋势,但别盲目跟风。每家机构的投资逻辑和周期不同,普通投资者更要掂量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毕竟,外资可以承受短期波动,我们小散可经不起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