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精科刚刚开了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结果市场反应有点冷淡——股价当天跌了3.82%,成交额1.32亿,股民的情绪写在了K线图上。表面上看,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增长11.47%至9.69亿元,现金流也大幅改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暴增122.98%,数据不算差。但真正让投资者揪心的是:增收不增利,归母净利润反而下滑了7.56%。
管理层给出的解释是产能爬坡、员工扩编和毛利率承压。这三点其实并不陌生,尤其是半导体零部件行业,在扩产周期中短期利润被摊薄几乎是“标准剧本”。但他们提到一个关键细节:与下游设备厂商的收入确认存在6-12个月的时间差。这意味着,当前财报反映的可能是去年甚至更早的订单节奏,而今年国内半导体设备厂订单旺盛的局面,可能要到明年才能真正体现在先锋精科的报表里。这个滞后效应,或许是理解它“业绩平平”背后的钥匙。
我注意到,公司在研发投入上的力度不小。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5361.7万元,同比增长14.32%,第三季度单季增速更是高达29.64%。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们正在客户端验证的加热器新产品,如果顺利,明年就能贡献收入。这类大单品一旦突破,有望打开新的增长曲线。另外,他们在医疗和航天领域的布局也在推进——已通过AS9100D航空质量体系认证,客户涉及商飞供应链、民用火箭企业,医疗方面则已供货医科达、联影等头部厂商。虽然目前这两大板块营收占比还不到10%,但长期来看,跨领域拓展能有效降低对单一行业的依赖风险。
至于产能建设,进度很清晰:靖江的新产线已投产,新港二期厂房已于9月竣工,无锡募投项目预计2026年落地。这些投入意味着公司对未来需求有明确预期,也为承接国产替代红利做了准备。不过,资本开支带来的折旧压力,短期内仍会对利润形成压制。
说实话,我不认为先锋精科的基本面出了问题。它的“增收不增利”更像是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阵痛,而不是趋势逆转。相比同行富创精密、珂玛科技,它的估值讨论被反复提及,但管理层始终没有正面回应,只强调“受多重因素影响”。这种谨慎可以理解,毕竟在当前环境下,任何关于估值的表态都可能被放大。
在我看来,这家公司正处于从“国产替代参与者”向“平台型高端制造企业”跃迁的关键期。考验它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产能消化、客户拓展和产品迭代的综合节奏把控。现在不是下结论的时候,而是需要持续跟踪新品验证进展、订单兑现速度和毛利率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