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20日电 (谷青竹) 随着光伏行业在第三季度回暖态势的基础上持续向好发展,近半个月以来,长三角光伏企业迎来海外订单的集中爆发。值得注意的是,此轮“爆单”呈现“双轮驱动”态势,光伏龙头企业的储能大单集中涌现,成为亮眼增长点。这一现象背后,是长三角光伏企业纷纷打造储能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战略布局,“光伏+储能”一体化出海彰显出长三角全产业链的强大竞争力。
传统优势持续领跑
作为全球光伏产业核心集聚区,长三角企业在组件、支架等主业领域的竞争力持续凸显,订单覆盖全球主要市场。
11月14日,苏州中信博新能源拿下沙特PIF6 AFIF 4.2GW项目,为其供应光伏跟踪支架,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可满足150万户居民需求,创下公司全球单次合作新高。
上海则以高端技术突破打开市场。11月10日,上海电气旗下恒羲光伏与法国开发商签署塞拉利昂33.07MW光伏组件供货合同,实现该公司海外市场首个集中式光伏项目订单突破,这也是异质结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里程碑,尽显上海在光伏高端制造领域的实力。
落户常州的深海琼鲸新能源科技,车间内工人们也正加紧赶制发往黎巴嫩的24兆瓦光伏组件订单,该订单规模已接近企业去年全年订单总量,今年前三季度其出口订单额同比激增360%,产品已覆盖西班牙、南非、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伊拉克、乌克兰等新兴市场的拓展成效同样显著。
储能大单集中爆发
在主业稳扎稳打的同时,储能业务成为长三角光伏企业出海的新引擎,多个重量级订单落地,彰显“第二增长曲线”的强劲动力。
11月17日,常州龙头企业天合光能旗下江苏天合储能传来消息,成功与北美、欧洲、拉美三大区域客户签订总额2.66GWh的储能产品销售合同,其中北美区域订单规模高达1.08GWh,成为近期储能领域的标杆订单。据悉,天合储能今年第四季度出货量预计将突破5GWh,接近2024年全年出货总量,今年储能业务出货量环比增长366%,海外订单占比超40%,目前在手订单已突破10GWh,为2026年的持续增长筑牢基础。
苏州阿特斯储能的表现同样亮眼。11月12日,该公司在一天内连获两大海外订单,既为德国下萨克森州储能项目提供系统及20年服务,又拿下加拿大安大略省411MW/1858MWh的“天望2号”项目,该项目是当地迄今规模最大的储能项目之一。
11月12日,来自宁波的光伏企业东方日升也与欧洲客户签订百台iCon工商业储能订单,为长三角光储出海再添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合肥光伏龙头企业阳光电源则在澳洲市场斩获佳绩。10月底,在澳大利亚All-Energy 2025展会上,阳光电源与Raystech Group签署2026年战略合作协议,将为澳洲市场提供800MW逆变器与1GWh储能系统,覆盖住宅、商用及大型电站领域。截至目前,阳光电源在澳洲已累计交付储能系统超40万套。
三省一市各展所长
光伏企业海外订单的“井喷”并非偶然,而是长三角三省一市依托自身优势进行长期布局的必然结果。
区域中,江苏作为产业比重占全国超40%的光伏重镇,其光伏产业之“强”不是依靠单一城市引领或局部地区集聚,而是全域均将光伏产业纳入重点发展规划,形成了“十三太保,个个能打”的独特格局。据江苏省工信厅11月数据,江苏在全国129家光伏合规企业中拥有35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其中常州8家、苏州7家、扬州4家,形成了“核心枢纽+配套支撑”的集群格局。这一分布格局与江苏光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特征高度契合——常州、苏州作为长三角光伏产业核心枢纽,形成了从硅片、电池到组件的完整产业链;扬州、镇江、无锡等城市则依托配套产业优势,成为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重要支撑点。另有盐常宿淮光伏产业集群在2024年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盐城、淮安、宿迁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形成苏南苏北携手“追光”、冲刺“世界级”的产业协同格局。
本次“爆单”的“主角”中,常州作为“新能源之都”,在光伏产业领域堪称“狂飙突进”。2009年常州启动实施《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自此加速切入光伏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强势扩张,目前已构建起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常州全市现已集聚天合光能、亿晶光电、正信光电等一批重点企业,涵盖了光伏产业链除硅料外的所有生产制造环节。
苏州的亮眼表现同样得益于明确的发展规划与集聚效应。《苏州市新型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提出,将光伏纳入全市制造业“1030”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到2026年光伏相关产业产值力争达1800亿元,拥有产值超100亿元企业5家左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20家;到2030年,基本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伏产业发展新高地。目前苏州已培育协鑫集团、阿特斯储能等一批光伏上市企业,吸引福斯特、京山轻机、信义光伏等企业布局制造基地,近百家光伏相关企业形成强大发展合力。
与苏锡常的制造优势形成互补,上海以科创为核心竞争力,聚焦光伏产业的高端环节,为长三角光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动能”。目前,浦东新区已推出“光伏+”专项工程,依托张江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早在2011年就落地的世界新能源(光伏)交易中心成为重要载体;临港新片区也已出台专项方案支持产业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在长三角光伏产业的“出海”版图中,浙江企业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资源小省、用能大省,浙江以创建全国清洁能源示范省为契机,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目前,浙江拥有光伏规上企业200余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以嘉兴、义乌为引领,多地协同发展格局。
安徽也正推动光储产业提质升级,聚力打造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长三角光伏产业的重要增长极。2024年,安徽省先进光伏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284.6亿元,实现利润100.8亿元,在全国行业整体亏损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盈利,呈现出较强抗风险能力和行业竞争力。安徽光储产业“出海”成效也较为明显——2024年光储产业出口额达到438.7亿元,位居全国第5位,电池片、组件、锂离子电池等主要产品出口量增幅均超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