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光伏行业内卷式竞争的综合策略与政策方向光伏行业当前面临产能过剩、价格战、同质
破解光伏行业内卷式竞争的综合策略与政策方向
光伏行业当前面临产能过剩、价格战、同质化竞争加剧等问题,2024年全行业超七成企业亏损,亟需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市场重构等多维度破局。结合国家政策动态与行业实践,破解路径及潜在政策方向如下:
一、供给侧改革:优化产能与技术升级
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政策工具:提高新建项目技术门槛(如组件效率需达24%以上),限制地方政府以配套产能换取项目开发权的行为。
实施路径:推行“新老划断”政策,存量项目过渡期内允许差异化竞争,新增产能需符合技术迭代要求(如TOPCon、BC、钙钛矿等)。
推动产能出清与并购重组
政策支持:对主动关停低效产线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补贴,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龙头并购重组。
案例参考:陕西“领跑者计划”通过限定高效组件准入,倒逼企业升级技术。
强化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
政策方向:制定行业技术白名单,严惩专利侵权行为,建立技术共享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
二、需求侧激活:拓展市场与应用场景
多元化市场布局
国内新兴市场:推动分布式光伏与乡村振兴结合,强制新建工业厂房预留光伏条件(如浙江要求100%预留)。
海外市场突破:通过“一带一路”布局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规避欧美贸易壁垒,支持产业链集群出海。
创新商业模式
绿电交易与碳金融:扩大绿证市场覆盖范围,推动光伏发电参与电力现货交易,探索“光伏+储能+虚拟电厂”一体化模式。
跨界融合:发展光伏制氢、光储充一体化等新场景,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政策调控:构建良性竞争生态
价格机制与补贴改革
动态定价:建立组件成本指数与最低限价机制,禁止低于成本价投标(如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已发布成本分析指导)。
补贴转向:将补贴与技术创新挂钩(如钙钛矿研发),而非单纯产能规模。
金融与财税支持
融资优化:对高效技术研发提供低息贷款,允许设备更新贷款“应延尽延”。
税收调节:提高多晶硅等过剩环节的环保税,减免高效组件增值税。
产能监测与预警
动态调控:建立全国光伏产能数据库,对硅料、硅片等过剩环节实施产能置换审批。
四、行业自律与协同发展
行业协会主导自律
限产协议:龙头企业带头限产(如隆基、通威联合声明),平衡供需关系。
标准制定:推动“基础指数+类别指数”价格指数体系,规范招投标定价机制。
产业链协同创新
垂直整合优化:鼓励硅料-组件一体化企业共享研发资源,降低边际成本。
专利池建设:组建行业专利联盟,交叉授权核心技术(如HJT、BC工艺)。
五、国际竞争:提升全球话语权
标准输出与产能合作
主导国际标准:推动中国光伏标准纳入IEC等国际体系,增强定价权。
海外设厂:在东南亚、中东建设生产基地,规避欧美反倾销调查。
技术壁垒应对
专利反制:针对欧美“337调查”发起反诉,通过技术共享协议化解纠纷。
国家政策前瞻(2025-2027年)
《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深化方案》
强制要求光伏项目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绿证溢价收益用于技术研发。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划》
设定2027年钙钛矿组件量产目标,对突破性技术给予研发费用300%加计扣除。
“光伏+”多场景应用试点
在戈壁、海上等区域建设示范项目,配套储能补贴(如0.8元/千瓦时)。
结论
破解光伏行业内卷需政策、市场、技术三力协同:短期通过产能出清与价格调控稳住行业基本盘,中期以技术创新驱动价值跃升,长期依托全球化布局与标准输出构建护城河。企业需从“规模竞争”转向“技术竞争”,政府则需扮演好“规则制定者”与“生态培育者”角色,最终实现从“内卷式增长”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光伏行业当前面临产能过剩、价格战、同质化竞争加剧等问题,2024年全行业超七成企业亏损,亟需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市场重构等多维度破局。结合国家政策动态与行业实践,破解路径及潜在政策方向如下:
一、供给侧改革:优化产能与技术升级
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政策工具:提高新建项目技术门槛(如组件效率需达24%以上),限制地方政府以配套产能换取项目开发权的行为。
实施路径:推行“新老划断”政策,存量项目过渡期内允许差异化竞争,新增产能需符合技术迭代要求(如TOPCon、BC、钙钛矿等)。
推动产能出清与并购重组
政策支持:对主动关停低效产线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补贴,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龙头并购重组。
案例参考:陕西“领跑者计划”通过限定高效组件准入,倒逼企业升级技术。
强化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
政策方向:制定行业技术白名单,严惩专利侵权行为,建立技术共享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
二、需求侧激活:拓展市场与应用场景
多元化市场布局
国内新兴市场:推动分布式光伏与乡村振兴结合,强制新建工业厂房预留光伏条件(如浙江要求100%预留)。
海外市场突破:通过“一带一路”布局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规避欧美贸易壁垒,支持产业链集群出海。
创新商业模式
绿电交易与碳金融:扩大绿证市场覆盖范围,推动光伏发电参与电力现货交易,探索“光伏+储能+虚拟电厂”一体化模式。
跨界融合:发展光伏制氢、光储充一体化等新场景,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政策调控:构建良性竞争生态
价格机制与补贴改革
动态定价:建立组件成本指数与最低限价机制,禁止低于成本价投标(如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已发布成本分析指导)。
补贴转向:将补贴与技术创新挂钩(如钙钛矿研发),而非单纯产能规模。
金融与财税支持
融资优化:对高效技术研发提供低息贷款,允许设备更新贷款“应延尽延”。
税收调节:提高多晶硅等过剩环节的环保税,减免高效组件增值税。
产能监测与预警
动态调控:建立全国光伏产能数据库,对硅料、硅片等过剩环节实施产能置换审批。
四、行业自律与协同发展
行业协会主导自律
限产协议:龙头企业带头限产(如隆基、通威联合声明),平衡供需关系。
标准制定:推动“基础指数+类别指数”价格指数体系,规范招投标定价机制。
产业链协同创新
垂直整合优化:鼓励硅料-组件一体化企业共享研发资源,降低边际成本。
专利池建设:组建行业专利联盟,交叉授权核心技术(如HJT、BC工艺)。
五、国际竞争:提升全球话语权
标准输出与产能合作
主导国际标准:推动中国光伏标准纳入IEC等国际体系,增强定价权。
海外设厂:在东南亚、中东建设生产基地,规避欧美反倾销调查。
技术壁垒应对
专利反制:针对欧美“337调查”发起反诉,通过技术共享协议化解纠纷。
国家政策前瞻(2025-2027年)
《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深化方案》
强制要求光伏项目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绿证溢价收益用于技术研发。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划》
设定2027年钙钛矿组件量产目标,对突破性技术给予研发费用300%加计扣除。
“光伏+”多场景应用试点
在戈壁、海上等区域建设示范项目,配套储能补贴(如0.8元/千瓦时)。
结论
破解光伏行业内卷需政策、市场、技术三力协同:短期通过产能出清与价格调控稳住行业基本盘,中期以技术创新驱动价值跃升,长期依托全球化布局与标准输出构建护城河。企业需从“规模竞争”转向“技术竞争”,政府则需扮演好“规则制定者”与“生态培育者”角色,最终实现从“内卷式增长”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评论该主题
帖子不见了!怎么办?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