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1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其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晶体光伏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组件)反倾销与反补贴(下称“双反”)的终裁税率。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告的时间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需在6月2日作出终裁认定,而后“双反”关税正式生效。
此次的“双反”税率针对东南亚四国生产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终裁税率不同国家和公司间有差异。但整体看,终裁税率较半年前公布的初裁税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中国主要光伏企业如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绿能等均被纳入特定公司关税清单。甚至有个别柬埔寨企业被裁定高达3403.96%的反补贴税,对此,多家中国一线光伏企业负责人今天以“闹呢”回复记者。
“公司在越南设有工厂,本来业内可能还想这轮关税(越南)是不是最后能谈到一个比较合适的税率,可以再启动越南那边整个的光伏产业。现在看敲定的终裁税率,越南这边基本放弃了,继续往其他地方布局。”某A股上市辅材企业相关负责人今天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终裁税率和初裁税率之间差了很多。”博达新能战略与市场管理中心总监庄英宏今日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业内早有预期,在最初设定产能的时候就有风险评估,提早将组件生产设备运至印尼、老挝等周边国家,不过印尼能“撑”多久,企业也难以预料。“从控制成本的角度出发,部分企业选择购买二手光伏设备。”
考虑到本月初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征收的“对等关税”,叠加此次终裁的“双反”税率,东南亚四国的光伏企业出口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已被极大削弱,可以确定的是,东南亚已不再是中国光伏企业借以出口美国市场的“桥头堡”。据记者了解,部分小企业的小产能因无法承担高税率和转移成本,面临关停或退出市场;一线企业及配套企业仍在积极寻求其他市场的布局机会。
不过,从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发起调查、初裁至今天公布终裁结果,历时已一年,业内也早有预期。上述辅材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进一步表示:“实际上早在去年6月,美国对当地的关税豁免到期后,客户陆续开始停顿整理并计划往外移,已经没有新的生产和订单了。”
另一在东南亚四国投资建设产能的组件企业负责人今天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公司在东南亚的大部分产能已经清退,转移至新基地的员工培训得差不多了。”
“公司首选的转移路径是印尼和老挝。”早在去年“双反”初裁结果刚公布时,某东南亚四国组件厂业务负责人便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两个东南亚国家还未被美国列入关税名单。“部分光伏公司不是头部企业且产能较小,特别是那些近几年投产的、还没回本的企业,倾向于快速转移至周边的这两个国家,抓住美国建立新法案前的窗口期。”
去年下半年,在“双反”税率的初裁结果公布时,谈及东南亚光伏的出路,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曾回应媒体称,东南亚的光伏产能是否一定要关停,还需要进一步评估。一是要评估市场竞争情况,二是要考虑是否将东南亚产能留作“备份”。
晶科能源在马来西亚和越南设有生产基地。在2024年财报中,晶科能源曾表示,公司已聘请专业律师应对前述调查程序以及美国商务部对马来西亚和越南的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
彼时该公司也警示称:“上述调查最终结果可能导致公司在越南、马来西亚生产并出口到相关国家的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或遭受其他贸易保护政策,也可能导致公司子公司受到相关机关处罚或面临其他诉讼程序。”
谈及下一步的转移路径,庄英宏对记者举例称,公司选择去埃及投资设厂,组件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市场,剩下的销往欧洲和中东非市场。“公司选择投资埃及的一大原因是,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较好,核算下来成本较东南亚便宜。以人工成本为例,近十年,东南亚工厂工人的工资从最初可能800元/月至1000元/月提至1500元/月至1800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