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如今成了科创板上市公司董事长。这不是科幻剧情,而是正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演的真实故事。
近日,上纬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585.SH)发布公告,选举彭志辉为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长。这位出生于1993年的年轻技术人,不仅是B站知名UP主“稚晖君”,前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成员,更是当前估值超150亿元的人形机器人独角兽——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总裁兼CTO。而这一次,他带领智元系团队正式入主上纬新材,完成了从科技创业者到A股上市公司掌舵人的身份跨越。
根据公告,在上纬新材新一届董事会中,五名非独立董事全部来自智元系:彭志辉、田华、周斌、姜青松、钮嘉。其中,田华曾任华为计算产品线副总裁,现任上纬新材CEO;周斌曾任华为昇腾计算CTO,任联席CEO兼CTO。这套几乎复刻华为AI计算班底的管理架构,显示出智元对上纬新材“实控+运营”的深度介入意图。
更值得关注的是交易结构本身。智元并未注入资产,而是通过协议转让、表决权安排与部分要约收购,以约21亿元资金、主要依赖十年期银行贷款,取得上纬新材29.9%股权并实现绝对控股。由于未触发资产规模超100%的借壳认定标准,该操作规避了IPO式审核,成功打通A股融资通道。
自今年7月收购消息披露以来,市场反应极为热烈。上纬新材股价从7.78元一度飙升至132.10元,涨幅超15倍。截至最新数据,股价报114.51元,成交额达7.96亿元,短期涨幅已严重脱离原有基本面。
这条“捷径”还能走通吗?
说实话,我看到这个案例的第一反应是:聪明,但恐怕难以复制。
智元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资本运作——在不构成借壳的前提下拿下上市平台,既保留了自身发展灵活性,又打开了后续融资与并购空间。对于人形机器人这类高研发投入、一级市场融资趋紧的前沿领域而言,这无疑是一条极具吸引力的路径。
但我认为,未来类似操作的空间正在收窄。一方面,上纬新材股价已被大幅推高,后续接盘成本陡增;另一方面,监管层对“炒概念”“伪重组”的警惕性必然提升。正如一位投行人士所言,随着此类案例增多,监管态度可能趋于审慎。
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最终还是要回归价值。目前上纬新材的市值与其原有化工材料业务完全脱节,若后续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务协同与技术转化,泡沫破裂的风险不容忽视。
智元的故事,是中国硬科技与资本市场碰撞的一个缩影。它展示了创新者的野心与智慧,也提醒我们:资本可以加速进程,但不能替代技术落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代来了,但谁能走得更远?还得看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