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公司A买壳上市,引爆整个赛道资本躁动。
最近几个月,国内一家明星人形机器人企业(简称“A公司”)对某复合材料上市公司(简称“B公司”)发起资本运作,通过协议转让方式拿下控制权,正式开启“买壳”之路。这一操作虽未完成资产注入,但已引发市场强烈关注,更直接点燃了整个“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上市野心。随后,银河通用、宇树科技、傅利叶智能等一批技术领先的企业纷纷被传与上市公司接触,资本圈内关于“机器人借壳”的讨论迅速升温。
A公司的路径非常清晰:第一步,创始团队以现金收购B公司大量股权,实现控制权转移,规避了重大资产重组的监管门槛;第二步,则是筹划将自身机器人业务装入上市公司。但这一步才是真正的考验——一旦注入资产规模远超原公司体量,极可能被认定为“重组上市”,即借壳,审核标准等同IPO。这意味着A公司必须在财务规范、技术先进性、持续盈利能力等方面经得起严查。目前这步仍在推进中,能否最终落地,仍需观察。
我一直在跟踪这类硬科技企业的资本化路径,说实话,A公司这步棋走得聪明,但绝不轻松。它像一声发令枪,让那些手握技术却缺钱扩产的创业公司看到了一条快速登陆资本市场的通道。但我也看到不少团队存在误解,以为只要找个“壳”就能一飞冲天。其实不然。
在我看来,这种“买壳”热潮背后,是具身智能趋势与融资压力的双重驱动。这些企业大多拿过顶级风投的钱,研发烧得猛,商业化又需要更大规模投入,IPO排队时间太长,借壳看似是捷径。可现实是,无论走“两步走”、反向收购,还是产业协同式并购,每条路都有坑。比如反向收购节奏快,但估值波动大,方案没谈完股价先翻倍,交易心态就变了;再比如小市值公司若原有业务复杂,整合起来反而拖累发展。
所以我始终认为,合规和实力才是通行证。别想着钻空子,从第一天起就得按IPO标准打磨自己。壳也要精挑细选,干净、无纠纷,最好能讲出协同故事——不是简单换壳,而是技术赋能传统制造,或是加速产品落地。只有这样,才能让监管信服,让市场买单。
这股风潮不会停,但我相信,最终能走通的,一定是那些既有技术壁垒、又有资本定力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