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借壳?最通俗的比喻就是二手房,房子就是上市公司里面的装修、家具、电器就是他原来的主营业务。
有些二手房地段好,房龄新,但装修老旧,只有地段本身值钱,这就是所谓的壳。你把房子买下来,可以原样住下去,也可以拆掉重装,把自己的家具搬进去。那对应到资本市场,借壳上市必须完成两步。
第一步是买壳,也就是把上市公司控制权买下来,就像把二手房的房产证过户到自己名下。
第二步才是关键,你要把自己的资产装进去,相当于大改造,整个房子的结构和价值都变了。
监管对这种情况有明确的认定,控制权变化加上主营业务变更,就是重组上市,而新业务通常比旧业务更有想象力,就像老装修换成了全屋智能,房子自然比原来更值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借壳后,股价都会快速上涨。
那为什么要借壳?因为它快IPO,像买新房,开发商要先拿地建楼,交付周期长,还要摇号排队,遇上行情不好还可能卡在半道。
而借壳就像买二手房,房子现成的手续办完就能拎包入住,只要价格谈好,信息披露合规,理论上能更快拿到上市公司的房产证。
但二手房的问题,你也得接盘,物业费欠费,管道老化,装修不合心意。借壳也是一样,成本高,还会有各种遗留问题。
而更容易被忽视的是,借壳不是谁都能玩的。IPO像新房摇号,只要你情况达标,就能进池子,排队等待机会就行。
借壳就更像抢二手房,房源有限,很多人盯着,比的是谁出得起价,条件更硬,监管自然也会用更高的标准来审查你。换句话说,借壳不用排长队,但竞争更激烈,门槛更高,难度往往比IPO还大。
回到智源机器人和尚伟新材,那为什么我们说它是并购而不是借壳?智源确实完成了买壳这一步,用7块多的价格买下了大约2/3的股份,成了尚伟新材的新老板。
但他为什么不是借壳?因为最关键的一步,把自己的机器人业务装进壳里没有发生。智源反而公开承诺三年内不搞重大资产重组。换句话说,他现在只是把房子买下来,房产证拿在自己手里,但新家具可还没有搬进去。
这其实是刻意的,因为一旦装资产,就可能触发重大资产重组,那审核标准几乎跟IPO一样严格。
智源才成立2年,业务模式和财务部指标还在爬坡,要现在硬塞进去,其实很难过审。所以他选择先把壳拿在手里,把未来的主动权握住。
那好的,下一个问题,我相信也是最多人最关心的,不是借壳,那未来怎么办?和直接借壳相比,智源这种买壳不装的做法,少了资产注入的那一步,也就绕开了重组上市的严格审核。
未来三年,他更可能通过新设业务条线、合资公司或再融资,把机器人业务一点点的导入上市公司,用更灵活的方式完成借壳未尽的第二步。
但代价是业务注入节奏更慢,不确定性也会更高,资本市场要看到真实业绩兑现也会更久。
如果说借壳是一步到位的买房清场加装修,那智源则是先把房子买下来再慢慢收拾。所以,未来公司股价怎么走,完全取决于智源装修的速度。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智源的竞争对手语数科技为什么选择的是IPO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关注我,拆解并购故事,看懂资本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