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晶(688584.SH)刚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三季报: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508.4万元,同比大增47.02%;营收达3.80亿元,同比增长25.85%。前三季度累计营收10.06亿元,增长19.05%;净利润1.05亿元,增幅32.86%。这一数据不仅超出市场部分预期,也进一步验证了半导体材料领域正在经历的需求回暖与国产替代加速趋势。
从公告信息来看,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行业景气度回升,下游客户库存去化完成,需求恢复带动销量上升,公司产能利用率持续处于高位;二是产品结构优化和技术布局见效。公司在12英寸大尺寸硅外延片的研发和扩产上持续投入,已实现12英寸55nm CIS外延片量产,并推进28nm P/P-外延片研发,正好契合了高端逻辑芯片和图像传感器领域的旺盛需求。与此同时,8英寸产品通过差异化策略,在功率器件领域推动高端国产化替代,增强了客户黏性和议价能力。
国产替代赛道上的“隐形冠军”
我一直在关注半导体材料板块,尤其是像上海合晶这样专注于硅外延片的企业。这类材料虽不起眼,却是制造高性能芯片的关键衬底之一,尤其在功率半导体、图像传感和先进制程逻辑芯片中不可或缺。过去几年,国内晶圆厂加速扩产,但上游材料仍高度依赖进口,这给了本土供应商巨大的成长空间。
上海合晶的表现让我看到了一个典型的“技术+周期”双轮驱动逻辑正在兑现。行业层面,随着新能源汽车、AIoT和工业控制等应用拉动,功率器件和模拟芯片需求复苏,直接传导至外延片环节。而公司自身的技术积累和产能准备恰好踩在了节奏上——不是盲目扩张,而是聚焦12英寸高端产品和细分领域的国产替代,这种战略定力值得肯定。
更值得注意的是财务细节。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2.98亿元,同比增长5.4%,说明盈利质量较高。尽管投资活动现金流为负8.22亿元,反映扩产投入加大,但长期借款暴增1204.55%,显示出融资能力增强,支撑了在建工程同比增长262.35%的扩张步伐。这意味着未来产能释放后,规模效应有望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当然,当前估值也不低——市盈率(TTM)约109倍,市销率12.66倍,显然已计入较多乐观预期。但我认为,在半导体国产化进程不可逆的大背景下,对于真正具备技术和客户壁垒的材料企业,市场给予一定溢价是合理的。尤其当它已经在客户端实现突破并形成稳定供货时,就不能再用传统周期股的眼光去看待。
说到底,上海合晶的这份成绩单,不只是一个季度的高增长,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我看好它的后续发展,前提是技术迭代能持续跟上晶圆厂的工艺升级节奏。毕竟,在这个领域,跑得快不如跑得稳、跑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