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能科技:从技术偏科到双线破局——王瑀的研发坚守与国资的市场救赎
在国内动力电池行业“规模为王、成本制胜”的竞争逻辑中,孚能科技曾因“技术天才+管理短板”的鲜明特质,走出一条充满矛盾的发展路径。归国科学家王瑀携顶尖软包技术创立公司,精准锚定下一代电池方向,却因管理经验不足、市场判断偏差,在2024年前陷入“年年踏错节奏”的困境。直到2025年广州工控入主,以“国资输血+专业管理”补位,让王瑀回归研发本心,更凭借国内独有的“零重投”柔性产线、新能源重卡蓝海突破等机遇,这家技术派企业才迎来转型拐点。
一、2015-2023:每年踏错一步的“技术困局”
孚能科技的技术基因早在2009年成立之初便已奠定,但从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开始,王瑀团队“重研发、轻管理、弱市场”的短板逐渐暴露,每年的关键决策几乎都与行业节奏错位。
2015年:路线选错,错失三元锂电普及窗口
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突破30万辆,三元锂电因高能量密度成为车企解决续航焦虑的首选,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企业纷纷聚焦成本更低、规模化更容易的方形三元电池。王瑀却坚持押注技术门槛更高的三元软包路线——彼时软包电池制造成本比方形电池高15%-20%,且铝塑膜封装工艺复杂,规模化生产难度极大。更关键的是,王瑀团队未配套建立成本控制体系,导致单电芯成本比宁德时代高25%,根本无法适配当时主流的10-20万元级乘用车需求,只能为少量海外电动摩托车供货,彻底错失三元锂电的第一轮普及红利。
2016年:品控失控,弄丢唯一“大客户”
2016年,孚能科技终于通过北汽新能源切入乘用车市场,当年北汽订单占比超80%,营收从4.69亿元跃升至11.2亿元。但王瑀团队将全部精力投入技术优化,忽视生产流程管控,核心产线良品率仅75%,远低于行业85%的平均水平。低良品率直接导致交付延迟,且电池一致性差异突出,北汽新能源搭载孚能电池的EX系列车型频繁出现续航衰减问题。年底,市场传出孚能被北汽采购部“拉黑”的消息,虽公司紧急澄清,但合作裂痕已现,为后续合作破裂埋下隐患。
2017年:规模化滞后,市场份额被快速挤压
2017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56%,宁德时代通过新建5GWh产线实现规模化降本,市占率突破20%。而孚能科技赣州基地1GWh产线仍在调试,因设备兼容性问题,产能爬坡速度仅为行业一半,全年出货量不足1GWh,市占率不足3%。王瑀此时仍坚持“技术优先于规模”,拒绝引入第三方生产管理团队,导致产线利用率长期低于60%,单位成本居高不下,不仅未能承接北汽新增订单,更错失与吉利、长城等车企的合作机会。
2018年:隐患爆发,首次卷入召回风波
2018年,孚能科技为长城欧拉iQ供应电池模组,但其软包电池与长城自研的BMS系统存在匹配缺陷,且因品控漏洞导致电池一致性差。当年7月,多辆欧拉iQ出现快充后续航骤降问题,长城启动排查但未立即召回,孚能科技也未及时介入优化,仅以“不负责BMS系统”为由回避责任。此事导致孚能在车企圈的口碑首次受损,原本洽谈中的长安汽车订单直接告吹,全年营收仅增长12%,远低于行业45%的增速。
2019年:盈利昙花一现,铁锂布局滞后
2019年是孚能科技上市前唯一盈利的年份,凭借北汽新能源订单放量,营收达24.5亿元,净利润1.31亿元。但此时磷酸铁锂电池已凭借安全性优势开始复苏,比亚迪刀片电池研发进入关键阶段,宁德时代也启动磷酸铁锂产线建设。王瑀却公开宣称“磷酸铁锂是过渡技术”,拒绝布局相关产能,内部甚至解散了磷酸铁锂研发小组。这一决策直接导致孚能在后续铁锂浪潮中彻底掉队,同时,其对北汽的单一客户依赖度仍超70%,抗风险能力极弱。
2020年:客户流失+上市首亏,陷入恶性循环
2020年北汽新能源因产品力不足销量暴跌43%,且因2019年多款车型电池起火风险,启动3.2万辆车召回,全部搭载孚能电池,召回成本达2.1亿元。北汽自此将孚能从核心供应商名单中剔除,孚能当年营收暴跌54%至11.2亿元,上市首年即亏损3.31亿元。雪上加霜的是,王瑀团队在危机中仍未调整策略,反而继续扩产三元软包电池,赣州2GWh产线投产即闲置,资产周转率降至0.3次,远低于行业1.2次的平均水平。
2021年:召回连发+铁锂失守,口碑彻底崩塌
2021年国内磷酸铁锂装车量占比首次超过三元锂,但孚能仍无铁锂产能。更致命的是,召回风波持续发酵:3月北汽再次召回3.2万辆搭载孚能电池的车型,7月长城欧拉iQ因电池问题正式召回1.6万辆,孚能虽澄清“仅供应模组”,但车企纷纷避之不及。当年行业整体盈利高增,宁德时代净利润达159亿元,孚能却亏损9.53亿元,营收仅35亿元,市场份额跌至2.1%。王瑀此时才紧急重启磷酸铁锂研发,但已比头部企业晚了4年。
2022年:决策摇摆+言论争议,资金链承压
2022年孚能启动33亿元定增,虽引入广州国资,但募资额比预期少10亿元,资金链持续紧张。此时王瑀团队仍在技术路线上摇摆:既想追赶磷酸铁锂,又不愿放弃三元软包,导致赣州铁锂产线建设延期半年。更引发争议的是,王瑀在百人会论坛提出“电动车限期退役制度”,被外界解读为“回避电池安全责任”,进一步冲击品牌形象。当年公司亏损9.27亿元,存货周转天数升至120天,多家供应商开始收紧账期。
2023年:巨亏+控股权动荡,走到退市边缘
2023年锂价大幅回落,孚能因前期高价囤货计提减值损失12亿元,全年亏损达18.68亿元,创历史新高。生产端,因管理混乱,新投产的5GWh产线良品率仅68%,导致错失蔚来ET5的配套订单;市场端,奔驰EQ系列销量低迷,其独家供应的电池业务收入下滑40%;资本端,实控人两度筹划股权转让均告失败,限售股解禁后股价暴跌,市值较2021年高点蒸发80%。直至年底与广州工控达成合作,公司才勉强摆脱退市风险。
二、国资入主:补位管理与激活资源的“及时雨”
2025年5月,广州工控集团通过协议转让+定增成为孚能控股股东,这场“国资接盘”并非简单的资金注入,而是从管理层、资源、资金三方面系统性补位,精准解决王瑀时代的核心痛点。
管理层分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广州工控入主后立即调整治理结构:原工控系高管谢勇出任董事长、董立刚出任总经理,专职负责市场开拓、生产管理与战略落地;王瑀卸任经营管理职务,回归“首席科学家”角色,专注固态电池技术攻坚。这一分工彻底释放了王瑀的研发潜力——2025年下半年,其团队突破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界面阻抗难题,将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中试线投产时间提前3个月;董立刚则快速梳理销售体系,建立“车企直连+区域经销商”渠道,2025年Q3新增广汽埃安、吉利几何2个乘用车定点,市场响应速度较2023年提升3倍。
资金输血:从“失血”到“造血”的逆转
面对孚能的现金流困境,广州工控提供多维度支持:一是增资扩股注入15亿元资本金,将资产负债率从68%降至55%;二是协调本地银行提供30亿元供应链金融额度,融资成本从4.5%降至3.8%,每年减少利息支出2100万元;三是设立20亿元“固态电池专项研发基金”,保障研发投入不受盈利压力影响。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率提升至8.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5.5%),为技术突破提供资金保障。
市场资源:接入产业生态的“快车道”
依托广州工控的国资背景,孚能快速接入本地产业生态:与广汽达成“技术联合开发+产能优先配套”协议,SPS磷酸铁锂电池独家供应广汽传祺新款SUV,2026年预计出货8GWh;借助工控旗下天海电子、万力轮胎等零部件企业资源,对接海内外整车厂;通过与恒健控股的协同,切入南方电网工商业储能项目,2025年储能订单突破1.2GWh。海外市场方面,土耳其6GWh合资工厂2025年底实现稳定供货,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瞄准大众、宝马供应链。
三、柔性产线:国内独有的“零重投”固态适配利器
广州工控入主后,激活了孚能暗藏的“产线王牌”——基于SPS技术打造的柔性生产线,不仅可实现磷酸铁锂、三元锂、半固态电池的无缝切换,更成为国内唯一无需重资产投入即可适配全固态电池生产的产线,与行业转型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技术内核:软包工艺与固态电池的天然兼容
这条产线的核心优势在于软包叠片工艺与固态电池的高度适配性:软包铝塑膜封装可有效缓解极片膨胀,降低固态电解质固-固界面阻抗,恰好解决行业核心痛点。其技术细节体现在三大创新:一是五面液冷设计构建三维立体传热体系,散热效率提升4-5倍,适配不同电池热管理需求;二是全流程自动化生产,赣州、广州30GWh新工厂自动化率达95%,材料成本降低33%;三是自主研发ROM仿真模型,将不同材料体系电池开发周期从8小时缩短至10秒。这种模块化设计让产线仅需调整材料配方与工艺参数,12小时内即可切换生产全固态电池,且无需任何改造投入。
行业对比:省下数十亿转型成本
反观同行,固态电池转型普遍面临巨额固投压力:宁德时代为硫化物路线需引入“干法成型”等专用设备,1GWh产线改造成本高达10亿元,是传统产线的3倍;比亚迪重庆20GWh全固态工厂总投资超60亿元,需重建惰性气体保护车间;国轩高科单条GWh级产线固投超5亿元。孚能的“零重投适配”不仅规避了数十亿转型成本,更将固态电池扩产周期缩短6-12个月。2025年Q3赣州基地数据显示,一条15GWh产线月内先后生产半固态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全固态电池,设备利用率维持90%,远高于行业75%的平均水平。
四、未来机遇:技术、市场与场景的三重爆发
随着王瑀专注研发、国资补位管理、柔性产线发力,孚能科技的增长逻辑逐渐清晰,未来机遇集中在固态电池量产、重卡蓝海突破、多场景拓展三大维度。
机遇一:固态电池量产,抢占下一代技术制高点
孚能的固态电池布局已进入“量产冲刺期”,技术与进度均领先行业:
• 技术参数领先:第二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500Wh/kg,-20℃容量保持率90%,通过针刺、剪切等严苛测试,具备热失控自关断能力,性能较宁德时代实验室产品领先20%;
• 量产节奏明确:2025年底建成0.2GWh中试线,交付60Ah、400Wh/kg的产品给优必选等人形机器人企业;2026年扩至GWh级产能,配套高端新能源跑车与eVTOL机型;2030年实现TWh级量产,比宁德时代计划提前3年;
• 盈利空间广阔:全固态电池毛利率可达45%以上,是传统液态电池的2倍,若2027年出货量达10GWh,可贡献净利润超20亿元,彻底扭转亏损局面。
机遇二:半固态电池切入重卡蓝海,打开增量市场
2024年国内新能源重卡销量达8.2万辆,同比增长130%,但动力电池仍以传统液态电池为主,存在能量密度低、续航短等痛点,半固态电池恰好切中需求。孚能已在该领域建立先发优势:
• 产品适配性强:推出的SPS大软包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330-350Wh/kg,循环寿命超4000圈,支持3C快充,带电量超1000度,完美适配港口、矿区等高频作业场景;
• 客户卡位领先:2024年与一汽解放达成合作,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半固态电池商用车装车的企业;2025年拿下三一重卡订单,2026年预计出货1.5GWh,对应营收超30亿元;
• 市场空间巨大:国内重卡年销量超70万辆,若2030年电动化率达30%,对应电池需求超210GWh,按孚能10%的目标份额计算,可新增营收超400亿元。
机遇三:多场景与海外拓展,对冲单一市场风险
依托柔性产线,孚能正从单一动力电池供应商向“多元能源服务商”转型:
• 低空经济领跑:半固态电池占据国内eVTOL市场60%以上份额,为小鹏汇天、上海时的等企业供货,2025年订单量达2000组,对应收入超8亿元,且进入美国FAA认证阶段,2026年可切入北美市场;
• 储能业务放量:推出1MWh液冷储能电池柜,适配工商业与电网储能,2025年订单1.2GWh,借助广州工控资源对接南方电网项目,2027年目标出货量15GWh;
• 海外市场突破:土耳其6GWh工厂2025年底稳定供货,产品供应大众、宝马欧洲工厂;2026年启动东南亚基地建设,瞄准东盟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2027年海外收入占比从8%提升至25%。
结语:技术与市场的“双向奔赴”
孚能科技的转型,本质上是一场“技术基因”与“市场能力”的适配。王瑀的研发坚守,奠定了固态电池的技术壁垒;广州工控的管理补位与资源注入,让技术优势有了转化为市场胜势的土壤;国内独有的“零重投”柔性产线与新能源重卡等蓝海市场的结合,则成为连接技术与市场的“桥梁”。
未来,这家企业能否真正突围,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王瑀团队能否如期推进全固态电池量产,巩固技术领先;二是董立刚团队能否借助国资资源,快速扩大市场份额。若能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双向奔赴”,孚能科技或将改写动力电池行业格局,成为“技术驱动+国资赋能”的典范;反之,若在量产进度或市场拓展上出现偏差,仍可能陷入“技术领先,市场掉队”的老问题。但从当前布局来看,这场“双线破局”的战役,已迎来关键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