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材股份突然调整募投项目,背后有何深意?
航材股份(688563)于2025年11月20日宣布,对“航空航天钛合金制件热处理及精密加工工艺升级项目”进行重大调整。这一变更不仅涉及建设内容、投资总额,还包括实施地点和建设周期的全面修改。原计划总投资5.47亿元的项目,如今被下调至4.25亿元,直接调减1.22亿元募集资金。更引人注目的是,项目建设周期从原定的2025年底延长至2028年10月31日,足足多了近三年时间。与此同时,实施地点也不再局限于北京海淀区自有土地,而是新增了镇江租赁厂房作为协同实施地。
此次调整的核心动因来自技术和战略层面的双重考量。一方面,公司决定自主研发超大型热等静压机,以替代进口设备,解决高端钛合金构件制造中的“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对镇江钛合金公司的全资收购完成,公司已形成“科研在北京、量产在镇江”的战略布局。镇江基地周边配套成熟,机加工资源丰富,使得部分原计划在北京部署的设备得以调减,从而优化整体投资效率。
从“盲目扩张”到“精准发力”的转变
看到这份公告时,我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收缩,而是聚焦。表面上看,投资额减少了,周期拉长了,像是项目进度滞后或需求疲软的信号。但深入分析后我发现,这恰恰反映出管理层更加务实和前瞻的决策逻辑。新增4000T液压机、精整自动化检测线,以及自主研制热等静压机,都不是简单的设备替换,而是针对航空发动机和商用大飞机(如C919/C929)批产节奏所做出的关键能力储备。
尤其是热等静压机的国产化替代,意义深远。这类设备长期受制于国外技术封锁和运输限制——文中提到其最大部件无法通过常规方式运输,必须就地缠绕制造。若继续依赖外协,将严重制约核心型号推进。因此,把这一关键环节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短期投入大、周期长,却是保障供应链安全的必要之举。
我怎么看这次调整?
我认为,这次募投项目的变更是典型的“战略性延迟”而非“被动延期”。它传递出两个明确信号:一是公司正加速向高壁垒核心技术攻坚,二是产能布局开始全国化协同。尽管主力资金近期有小幅流出,股价也处于震荡下行通道,但我认为这种基于长远竞争力的投入调整,反而值得肯定。
更重要的是,这笔调减下来的1.22亿元资金并未挪作他用,而是严格按监管要求专户存管,说明公司在资本运作上保持了高度审慎。结合同日发布的股份回购预案,可以看出航材股份正在利用超募资金优势,一边夯实技术底座,一边回馈股东与激励员工。这样的操作,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不失为一种稳健而有远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