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材股份刚刚宣布,要对一项关键募投项目进行重大调整——“航空航天钛合金制件热处理及精密加工工艺升级项目”不仅投资总额从5.47亿元缩水至4.25亿元,建设周期更是直接延后到2028年10月。更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只在北京海淀实施的项目,现在要“北研南产”,新增镇江租赁厂房作为实施地。这一系列动作,表面上是优化资源配置,背后却透露出公司在技术自主、产能布局和市场节奏上的深层考量。
这次调整并非简单缩减开支。事实上,部分设备投入反而在加强:比如新增精整自动化检测线和4000T液压机,都是为了应对航空发动机钛合金产品从小批量试制向规模化生产的过渡需求。尤其是那台4000T液压机,能有效提升母合金组织一致性,解决材料缺陷问题——这说明公司正在从“能做出来”向“做得稳定、做得高端”迈进。而机加工设备的调减,则是因为收购了镇江钛合金公司后,当地已形成完整配套能力,无需重复投入,这种“轻资产”策略明显更务实。
最值得称道的是热等静压机的自主研发。这个环节是钛合金构件致密化处理的核心,过去依赖进口或外协,但在国际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外部供应已不可靠。航材股份选择自主研发超大超高压设备,并计划在镇江落地安装,既规避了运输难题(设备太大无法运出厂房),也实现了关键技术的国产替代。这不是简单的募投变更,而是一次面向“卡脖子”环节的技术突围。
看到这里,我其实挺佩服管理层的战略定力。一边是业绩压力——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利润双降,另一边还要推进高投入、长周期的核心装备攻关。但他们没有为了短期报表好看而砍掉关键项目,反而通过资源整合把钱花在刀刃上。把科研留在北京、量产放在镇江,形成“研发+制造”双中心格局,既保障技术创新,又提升产业化效率。
再加上同日披露的回购计划,拟用超募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回购股份,用途涵盖员工激励和减资,信号意义很强:公司在控制资本开支的同时,也在积极回馈股东、稳定市场预期。中信证券作为保荐人也给出了无异议意见,说明此次调整合乎规范且具备合理性。
当然,延期到2028年也意味着短期内难见产能释放,投资者需要更多耐心。但长远看,如果这套“自主装备+区域协同”的模式跑通,航材股份在C919、C929乃至军机产业链中的地位将更加稳固。它不再只是一个材料供应商,而是逐步成长为具备系统级制造能力和核心技术掌控力的高端制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