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材股份刚刚披露了募投项目重大调整方案。这家航空航天材料龙头企业决定将"航空航天钛合金制件热处理及精密加工工艺升级项目"进行全面优化,总投资额从5.47亿元调减至4.25亿元,建设周期延长至2028年10月,实施地点也从北京海淀扩展至镇江租赁厂房。
观察这一调整方案,最值得关注的是设备投资的结构性变化。新增精整自动化检测线设备和4000T液压机,同时调减机加工设备,转向热等静压机自主研发与规模化替代。这种调整背后反映的是公司对产业链布局的深度思考。在完成对航发优材(镇江)钛合金精密成型有限公司100%股权收购后,公司已经形成了北京作为科研生产一体化中心、镇江作为批量生产基地的战略格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热等静压设备的自主化路径。公告明确指出,随着超大型钛合金机匣的研制生产,国际贸易政策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内已没有可以为该等型号钛合金机匣提供热等静压外协的厂家。这种情况下,公司选择以本土产学研协同攻关为核心,推动热等静压设备的自主研发与规模化替代。这种战略转向既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也体现了公司在关键工艺装备上的自主可控决心。
从投资明细看,工艺设备购置及安装费从4.14亿元调减至3.01亿元,但基本预备费仍保持在2909万元的水平。这种安排显示出公司在控制总投资的同时,为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保留了适当空间。调减的1.22亿元募集资金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存管,待后续确定具体用途。
建设地点的调整同样值得玩味。选择在镇江高温合金公司租赁厂房实施热等静压设备安装,不仅因为其控股股东背景带来的协同便利,更考虑到镇江基地产业配套体系的成熟度。公告提到贵州黎阳国际制造有限公司等机加工单位在镇江基地附近建厂,其加工能力已能满足客户交付要求,这为设备投资的结构性优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延长建设周期至2028年10月的决定,则与航空发动机新研钛合金产品试制周期较长的特点相匹配。特别是热等静压机作为超大超高压设备,其外径最大尺寸达2500mm,设备本体最大钢丝缠绕件无法通过国内交通方式运输,需要占用现有厂房进行缠绕,研发制造周期自然需要更充分的时间保障。
结合公司同日公布的回购方案,拟使用5000万元至1亿元超募资金回购股份,这一系列动作显示出管理层在战略布局与股东回报之间的平衡考量。在航空航天材料国产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航材股份此次募投项目调整既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响应,也是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长期投入。
本文内容由多家媒体消息汇总整理而成,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