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材股份刚刚发布公告,宣布对“航空航天钛合金制件热处理及精密加工工艺升级项目”进行重大调整——不仅建设内容变了,投资总额从5.47亿元直接砍到4.25亿元,还把部分建设地点搬到了镇江,建设周期也延长至2028年10月。这事一出,市场立刻有了反应:股价微跌1.13%,成交额超5500万元,说明资金在观望。
这次调整不是小修小补。最核心的变化是热等静压机由外购转为自主研发。原来计划买进口设备,但现在因为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加上国内没有厂家能承接超大型钛合金机匣的热等静压外协任务,公司干脆自己干。这背后其实是技术自主化的现实倒逼——关键装备卡脖子,不如走国产替代路线。同时,新增了精整自动化检测线和4000T液压机,前者是为了应对主机厂从小批量向批产过渡带来的产能压力,后者则是解决母合金压制环节设备老化、晶粒控制不稳的问题。这两项加码,明显是在提升工艺链的稳定性和高端成型能力。
而机加工设备反而调减了。原因也很实在:去年公司完成了对镇江钛合金公司的全资收购,现在北京做研发中试,镇江搞批量生产,产业链布局清晰了。再加上周边有黎阳国际这类配套企业,机加工能力足够用,没必要重复投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要把部分建设地点转移到镇江租赁厂房——不是扩张,而是优化资源配置。毕竟,把热等静压这种高能耗、大空间需求的工序放在已有成熟条件的厂区,既能缩短建设周期,也能提高投资回报率。
我怎么看这一轮调整?
说实话,这次变更让我看到了航材股份在募投管理上的务实态度。不像有些企业募投项目常年闲置或挪作他用,这家公司是在根据实际研制节奏、产业整合进展和外部环境动态调整。尤其是热等静压设备的自主化路径,虽然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但一旦突破,不仅能满足自身需求,未来还有可能形成技术输出能力。这步棋,短期看是应对困境,长期看其实是构建壁垒。
而且,投资总额减少超1.2亿元,并不意味着“缩水”。相反,这是把钱花在更紧要的地方:削减冗余机加设备,换来关键瓶颈环节的攻坚能力。剩下的募集资金也会按规定监管,后续用途值得跟踪。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项目延期到2028年。这反映出航空发动机领域新品试制的复杂性——不是你想快就能快的。但我认为,在这种战略性行业,稳扎稳打比赶工期更重要。只要技术落地、产能释放能跟上型号批产节奏,时间拉长一点,问题不大。
总的来说,这次调整不是退缩,而是一次精准的战略聚焦。对于关注国产高端材料自主可控的人来说,航材股份正在做的,恰恰是最难但也最有价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