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2025第十五届高工锂电年会的固态电池主题专场座无虚席,参会者甚至“挤到门口”。热烈的现场氛围,折射出资本市场对固态电池的关切,以及新能源行业对技术突破的迫切期待。
与之相对的是,固态电池的规模化量产并非一蹴而就。上海证券报记者从现场获悉,多位参会者将全固态电池比作“一座高山”,认为其产业化仍面临漫长征程。
中国锂电池产业链并不缺“攀峰者”。2025第十五届高工锂电年会期间,多位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围绕固态电池的材料创新、工艺突破及产业化进程带来最前沿的分享,为固态电池技术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突围提供解决方案。

2025第十五届高工锂电年会会场一李子健摄
固态电池GWh级出货或需至2030年
当前,市场对锂电池赋予了更高期待,它不仅要支撑AI、飞行器、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发展,更要成为万物互联的能源基石。在此背景下,以固态电池为代表的下一代电池技术,被视为重要解决方案。
海目星激光制片产品事业部副总经理苗健烨认为,固态电池的出现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锂电池随着商业化成熟,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等方面的痛点逐渐显现,而固态电池通过材料和设备技术变革,突破了这些限制。
与大圆柱电池、钠离子电池面临的工程化问题不同,固态电池目前处于科学突破的阶段。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吴辉林在会上表示,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至2028年实现小规模的装车,但是要实现GWh级别的突破,要等到2030年,因为无论是设备、工艺、原材料、产能建设,还是下游客户验证,都需要时间周期。
蓝固新能源研究院院长周龙捷持相近观点。他分析产业趋势表示,2022年以来,国内固态电池产业发展加速,固液混合电池已实现小规模量产,预计2026年将逐步大规模量产;预计2026年全固态电池实现装车示范,2030年前实现小规模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出货突破GWh级别,固态电池或迎来陡峭的增长曲线。吴辉林分析,从GWh级别发展到百GWh级别,预计只需不到5年时间。结合行业技术进步以及产业链的时间周期,2035年固态电池的渗透率将达到5%—10%。
材料、设备企业齐出招
从结构来看,固态电池与液态锂电池的核心差异在于,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质和隔膜,看似变化不大,但却牵一发而动全身。海目星董事长赵盛宇分析,固态电池产业化不可逆转,但全固态电池面临界面稳定、工程化、成本控制三大难题,仍需时间突破。
在材料上,巨湾技研总裁裴锋表示,当前流行的固态电解质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等4大技术路线各有其优缺点和局限性,解决这一矛盾需采用“复合化”策略,即复合化技术路线才有望脱颖而出。
恩力动力研究院院长吴中友分析,当前单一电解质材料仍有短板,未来电解质体系可能走向多元复合。而硫化物的电导率非常高,从发展的前景上看,仍将是主流方向。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在技术、设备层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此外,从生产型企业的角度来看,降低成本同样至关重要。”万邦新能源锂电研究院副院长于亚楠表示,硫化锂作为核心原材料,其价格下降是硫化物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关键。
据于亚楠介绍,2024年初,国内硫化物电解质售价高达2—5万元/公斤,出口价格甚至达1万美元/公斤,远超行业承受范围;2025年以来,电解质价格已降至1万元/公斤以下,头部企业报价6000—8000元/公斤。未来2—3年,硫化锂成本的持续下降将进一步推动硫化物电解质和固态电池的产业化。
除了成本影响之外,材料的变化给生产设备提出挑战。利元亨研究院院长杜义贤分析,全固态电池在制造工艺上与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电极制备、电解质复合、防短路封装、叠片、等静压和高压化成等环节,对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挑战也带来固态电池工艺链的设备价值重塑。据深圳中基研究院院长王磊介绍,相较于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工艺链上新增纤维化设备、胶框印刷机、等静压机,升级干混机、辊压机、叠片机及化成机,适当改造搅拌、涂布、模切等设备,基本取消卷绕机、注液机。
杜义贤表示,利元亨已攻克包括电极干法涂布设备、电极辊压及电解质热复合一体机、胶框印刷及叠片一体机和高压化成分容设备等在内的关键技术,并针对硫化物电池的防爆、防毒需求设计了三级防护体系,可根据客户工艺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全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他透露,公司已有整线设备交付至头部汽车企业,即将进入试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