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目星刚刚公布了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名单,涉及295名核心员工,拟授予限制性股票总数达264.31万股,约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1.07%。这一动作不仅明确了公司对人才激励的持续投入,也释放出管理层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本次激励计划采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形式,股票来源为定向发行或从二级市场回购,授予价格定为21.91元/股。激励对象涵盖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以及董事会认为需要激励的其他关键岗位人员,其中还包括部分外籍员工。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明确排除了独立董事、持股5%以上股东及其亲属等群体,确保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和聚焦性。从分配结构看,绝大多数股份(约96.33%)流向“董事会认为需要激励的其他人员”,说明此次激励更侧重于中坚力量和业务骨干,而非仅限于高管层。
与此同时,海目星目前仍在实施2024年的股权激励计划,彼时已授予476.35万股,且已完成全部授予。这意味着公司在短短两年内连续推出激励方案,显示出其在组织建设与人才保留方面的系统性布局。两期计划相互独立,叠加后仍未触及监管规定的20%总股本上限,说明公司在激励节奏上保持了审慎与可持续性。
看到这份名单和安排,我其实挺认可海目星的做法。首先,把近289人纳入激励范围,覆盖了公司近5%的员工总数(以2024年底数据计),这种广度在科创板企业中并不多见。它不是“少数人分红”,而是真正试图将公司成长红利与执行层绑定。其次,引入外籍员工作为激励对象,反映出公司在全球化技术整合上的开放姿态——这恰好与其近期收购瑞士Attolight AG的战略方向形成呼应。
特别是2025年10月宣布通过瑞士子公司控股Attolight,切入纳米级光学检测领域,标志着海目星正从传统激光设备商向“高端制造+核心技术”平台型企业跃迁。在这种转型过程中,稳定并激发核心团队的动力尤为关键。连续推出股权激励,正是为了在技术融合与业务拓展的关键期稳住军心、激发战斗力。
另外,尽管三季度机构持股比例略有回落,但UBS AG、香港中央结算等外资持续进场,华夏、圆信永丰等基金也在增持,说明专业投资者并未因短期波动而动摇长期判断。在这个背景下,股权激励不仅是内部治理工具,也是一种对外传递信心的方式。
总的来说,海目星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它不再满足于做单一环节的设备供应商,而是通过资本运作、国际合作与人才机制三轮驱动,构建面向半导体、新能源乃至未来机器人产业的技术生态。而这次激励名单的公布,看似是一次常规信息披露,实则是这场战略升级中的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