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出口管制公告,将中国在锂电池领域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战略筹码,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格局面临重塑。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第58号公告,宣布对锂电池、正极材料、石墨负极材料及相关设备实施出口管制,这是中国首次将锂电制造设备明确纳入管制范围。新政将于11月8日正式实施,覆盖从关键材料到核心设备的全产业链环节。
公告明确,出口管制不等于禁止出口,企业仍可通过申请许可证正常开展出口业务。这一举措旨在对高端技术和核心设备进行监管,在维护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兼顾国家安全。
政策精准施策,聚焦高端技术
据悉,本次出口管制范围精准锁定三大领域,体现出技术导向的监管思路。在锂电池本体方面,管制针对重量能量密度≥300Wh/kg的高端产品,直指半固态、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现阶段市场主流液态电池能量密度约为260Wh/kg,暂不在管制范围,绝大多数企业短期内不受影响。其中,制造设备端管制涵盖卷绕机、叠片机、注液机等电芯制造关键装备。按照政策,企业只要按照规定申请许可,依然可以进行出口,只是出口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将有所增加。而模组和Pack制造设备不在管制范围,对海外工厂整体影响有限。真锂研究院创始人墨柯指出:“锂电池是中国的优势产业,通过出口管制,能够进一步增加中国手中的筹码。”这一观点揭示了政策背后的战略考量。
行业冷静应对,头部企业彰显发展韧性
面对政策变化,锂电设备企业展现出成熟的应对能力和战略定力。海目星作为锂电智造装备行业的头部企业,回应表示:“出口管制并非限制出口,出口业务可以正常申请许可证。目前来看,该事项对公司正常经营影响有限。”公司称将持续跟踪政策动态,积极应对潜在风险,保障业务平稳推进。
先导智能同样持乐观态度,公司相关人员透露,目前其海外订单主要源于国内电池厂商出海业务,并不属于管制范围。“昨天的通知只是进行出口管制,并没有禁止出口,出口业务正常申请就可以。”
正极材料龙头企业容百科技在投资者电话会上强调,公司包括韩国产能和波兰产能在内的海外产能能够在国内相关政策下正常运行并发挥作用,“这些产能的稀缺性会进一步上升。”
业内人士指出:短期看,出口管制政策对现有业务影响有限;但中长期而言,它将推动产业链向更健康、更本地化、更具战略掌控力的方向发展。随着AI浪潮推高全球能源需求,电池储能已成为各国战略必争之地。在新的制度框架下,真正具备合规能力和全球化运营经验的头部企业,反而可能获得更稳定的海外份额与更好的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