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钢气体(688548.SH)4月15日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河南广钢与河南骏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骏化股份”)的诉讼已收到一审判决结果。法院判决原告河南广钢对骏化股份享有普通破产债权1.68亿元。
据了解,被告骏化股份是广钢气体的原客户,两者在2014年签订了为期20年的供应合同,未料骏化股份自2022年进入了破产重整,河南广钢于2024年4月时向法院提起债权有关的诉讼,主张债权金额为3.21亿元,包括拖欠的固定气费费用、欠款利息、合同违约金和产生的设备投资和人员成本损失金额等。
就破产债权纠纷相关问题,广钢气体方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需等到季报敏感期结束后才能予以回复。”广钢气体在公告中表示,案件最终结果尚存在不确定性,对本期或后续利润影响不确定,需以生效判决实际执行情况为准。
争取更多债权
天眼查数据显示,骏化股份成立于2003年6月27日,经营范围包括化工产品生产、销售及基础化学原料制造等方面,许可项目包括肥料生产、危险化学品经营及生产等方面。
裁判文书显示,2023 年 6 月,骏化股份、昊华骏化集团等12家公司(下称“骏化集团系公司”)及骏化集团系公司管理人请求法院批准重整计划。并表示,财产担保债权组、普通债权组均已表决通过重整计划草案,其中的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已通过出资人表决通过。
在骏化股份参与的这一破产重整案中,普通债权组中有表决权的债权人共1229家,代表普通债权总额为 160.12亿元。同意重整计划草案的普通债权组为917家,代表的债权额为114.7亿元。天眼查数据显示,除了河南广钢,还有其他主体与骏化股份有破产债权确认纠纷。
从广钢股份披露的情况来看,此案核心为河南广钢想要通过诉讼争取更高的破产债权认定金额,一审判决未完全支持河南广钢3.21亿元的主张,以一审判决的1.68亿元相比,差额达到1.53亿元,仍有较大差距。
公告显示,最终结果需视上诉情况及被告破产清算进展而定,对上市公司财务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广钢气体曾公开表示,自2021年已不再确认来自骏化股份的收入,对相关资产也已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目前来看,案件受理费和鉴定费总共约171万元,由双方分担。
被告原为客户
河南广钢和骏化股份在2014年7月签订了《工业气体供应合同》,合同期限长达20年。
广钢气体此前披露,河南广钢应骏化股份清洁节能改造项目需求,专门在骏化股份厂内投资新建了两套40000Nm3/h(氧气)的大型空分装置向其供应氧气和氮气。骏化股份支付固定气费费用,河南广钢投资建厂,并配备现场运营人员和备品备件,以履行长期的供气承诺。据称,骏化股份拖欠河南广钢固定气费费用,并自2021年3月起就已经停止用气。
2022年4月骏化股份破产重整,其破产重整管理人于2022年6月通知广钢气体合同解除。2023年9月时,骏化股份的破产管理人给出的债权金额为5249.57亿元。2024年,就上述合同涉及的债权确认事项,河南广钢向法院提起了诉讼,两方给出的债权有较大差距,争议金额达2.68亿元。
广钢气体主营业务包括研发、生产和销售氦气等电子特种气体、电子大宗气体、通用工业气体。一般来说,工业气体还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氢气、氙气、氪气等气体,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半导体显示、光纤通信等电子半导体领域以及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等通用工业领域。
近年来,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向国内的迁移,新建的集成电路制造、半导体显示产线数量快速增长,对于电子气体等关键材料的需求同步增长。电子大宗气体行业壁垒极高,国产化率仍需提升。中国属于贫氦国家,国内相关行业库存量有限,随着国内新兴产业发展,国内氦气需求量稳步增长。
外资企业仍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内资企业市场份额在逐步提升。华金证券数据显示,广钢气体于2019年获批成为林德气体与普莱克斯合并案里国家反垄断要求剥离的氦气业务的唯一适格买方,并以此为契机围绕氦气完整供应链形成了自主可控的技术能力,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内资氦气供应商。2020年到2022年,广钢气体的营业收入为8.67亿元/11.78亿元/15.4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60.51%/35.83%/30.72%,3年年复合增速为85.67%;实现归母净利润2.7亿元/1.21亿元/2.35亿元,同比增长率依次为219.84%/-55.31%/95.22%,3年年复合增速为40.78%。
氦气业务不景气
最近几年,广钢气体氦气业务的盈利能力受到了削弱。从市场来看,2023年,由于需求增速低于供应增速,供需差扩大导致了价格下跌。据卓创资讯数据监测,2023年管束氦气市场均价在241元/立方米,较2022年同期跌32%。海通国际研报指出,氦气跌价影响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已经历了5个季度的连续调整,目前已基本出清,盈利能力将于后续逐步回升。
2024年,广钢气体实现总营业收入21.03亿元,同比增长14.6%;实现归母净利润2.48亿元,同比减少22.42%,主要是受到氦气市场波动影响,氦气业务营收及毛利同比下降。
卓创资讯分析师张卫告诉记者,“2024年中国氦气供需呈现双增长的态势。下游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相关行业不同程度的回暖,但相较供应而言带动有限,面对供强需弱的态势,氦气市场价格震荡下行。展望2025年,预期需求好转对氦气或有阶段性带动,但强供应态势延续或对冲需求改善的力度,预计价格继续窄幅调整,难有明显突破。”
据了解,一方面,从天然气角度而言,目前LNG市场化程度较高,而氦气作为其副产品,附加值较高,受利润的驱动,越来越多的天然气工厂突破重围,加速提氦进程。另一方面,从下游领域来看,未来半导体、航天、军工、医疗等行业发展潜力巨大,随其稳步发展,届时对氦气需求用量可观。另外,目前氦气进口依存度仍然处于高位,在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近年来随着国内战略储备意识的增强,亦加速了国内提氦的进程。综合来看,中国氦气产能未来5年的平均增长率或在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