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环宇刚刚开完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这场原本常规的投资者交流,却意外释放出几个不容忽视的信号——研发投入猛增36.9%、手握超5亿元未完成订单、管理层明确推进降本增效,再加上它身处当下最热的商业航天赛道,这家长沙本土的“专精特新”企业,正在悄然积蓄能量。
在这场线上说明会上,董事长李完小亲自回应了多个市场关切。面对投资者关于是否供货中国星网和上海垣信的问题,他以“客户要求不便披露”巧妙回避,但这一回应本身反而耐人寻味。要知道,这两家正是国内低轨卫星互联网的两大主力运营方。结合公司已为“千帆”星座研制4.5米和1.8米测控天伺馈系统,并正在攻关12米口径系统的事实,我倾向于认为航天环宇至少已进入相关供应链体系,否则不会在技术端投入如此之深。
更让我关注的是财务背后的数据。前三季度营收3.04亿元,同比增长10.44%,归母净利润5148万元,增速仅0.56%,看似不温不火。但研发费用却高达5564.62万元,同比激增近37%,远超收入增幅。这说明公司在主动“牺牲”短期利润换取技术卡位。而截至6月底,还有5.23亿元合同待履行,意味着未来几个季度业绩具备较强确定性。
手里有订单,眼里看长远
从产品结构看,宇航及通信产品占收入近一半,航空产品和工艺装备合计超五成,基本覆盖了卫星制造、大飞机、无人机三大高成长赛道。尤其是C919和CR929项目中的复合材料成型装备供应,以及与中国商飞合资设立湖南飞宇,显示出其在国产替代链条上的实质性进展。
我还注意到,南方中证1000ETF新进成为第十大流通股东,而北向资金略有减持。这种“机构调仓”的迹象或许解释了近期股价回调的原因——市场情绪波动之下,部分资金选择落袋为安,但另一些指数型资金则在低位布局。
说实话,当前商业航天仍处于“量产前夜”,体制内主导、火箭运力瓶颈等问题确实存在。但正因如此,像航天环宇这样既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又积极对接民营星座需求的企业,才更有机会在2026年行业爆发时抢占先机。它的屋顶光伏计划、错峰用电等降本举措,也表明管理层已在为规模化生产做准备。
我不敢说现在就是最佳买点,毕竟行业整体估值偏高、波动剧烈。但从产业趋势和技术积累的角度看,航天环宇确实是那个“站在风口中,还在努力扇动翅膀”的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