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于2025年5月16日正式实施,此次修订在审核标准、融资配套、监管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多项调整,对处于预重整阶段的纳川股份具有直接影响。
一、创业板重组上市条件放宽,助力战略资产注入。一是允许创业板借壳上市。根据新规,创业板公司允许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资产通过重组上市。纳川股份作为创业板上市公司,若其重整引入的资产属于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长江环保集团资产),则可能符合新规中的“绿色通道”要求。 若长江环保集团借壳上市,新规为这一操作提供了政策支持,降低合规风险,加速资产注入进程。二是取消净利润指标,聚焦资产质量。原重组上市认定中的“净利润”指标被取消,改为以资产总额、营业收入、资产净额等为核心标准。纳川股份因连续亏损(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亏3-4.5亿元)而难以通过传统盈利标准的重组路径,新规下可通过注入大额优质资产实现“脱胎换骨”式重整。
二、配套融资恢复,改善流动性困境。新规恢复重组上市的配套融资功能,允许上市公司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时同步募集配套资金。这对债务高企的纳川股份尤为重要: 一是债务问题。截至2024年6月,公司逾期债务达1.76亿元,且需支付福建万润股权转让款1.21亿元。 二是融资需求。通过配套融资可引入资金缓解流动性压力,同时支持新注入资产的整合与运营。例如,长江环保集团若借壳,配套融资可为其环保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三、缩短时间窗口,加速重整进程。一是“累计首次原则”缩短至36个月。新规将控制权变更后触发重大资产重组的累计期限从60个月缩短至36个月。若纳川股份当前控制权已稳定(三峡集团为第一大股东),未来注入资产的时间窗口更宽松,避免因时间限制导致重组被认定为“借壳”。 二是简化审核流程。新增“简易审核程序”,符合条件的重组项目无需交易所并购重组委审议,注册时间缩短至5个工作日。若纳川股份的重整方案清晰合规,可显著加快审批进度。
四、加强业绩承诺监管,降低后续风险。新规明确对业绩补偿承诺的严格监管,超期未履行的交易方可被采取监管措施(如警示函、认定为不适当人选)。这对纳川股份的重整提出更高要求,严格的监管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重整后公司治理和业绩兑现的信心,吸引战略投资者参与。
五、预重整与政策协同效应。一是预重整程序与新规衔接。纳川股份已于2025年3月启动预重整,临时管理人正推进债权申报和投资人招募。新规下,地方政府(如福建省政府)对战略性重组的支持可能通过“绿色通道”加速司法审批。二是产业协同与政策支持。 若注入资产符合“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如长江环保集团业务),可争取监管特批和地方政府资源倾斜,进一步降低重整阻力。
修订后的《重组办法》为纳川股份提供了更灵活的重整工具和政策支持,尤其是创业板借壳条件放宽、配套融资恢复和审核提速,显著提升了其通过资产注入实现重生的可行性。长江环保集团借壳方案如顺利落地,纳川股份有望从传统管材企业转型为千亿级环保龙头,形成“政策+产业+资本”的多重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