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朋微刚刚开完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结果有点“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净利润同比暴增162.18%,另一边却是单季营收下滑近5%。更引人注意的是,利润大涨的背后,竟不是主业发力,而是靠出售子公司股权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撑场面”。这场说明会,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从财务数据看,公司前三季度整体营收增长24.05%,表现尚可,但第三季度单季营收同比下降4.97%,管理层解释为“白电行业的季节性因素”。这说得通,毕竟空调、冰箱等家电需求有明显周期。但有意思的是,同期净利润却大幅跳升,背后关键在于芯朋微以“90%股份+10%现金”方式出售了芯联集成子公司1.67%的股权,这笔交易直接推高了账面收益。换句话说,这次利润增长更像是“财务操作”而非经营改善。更值得警惕的是,扣非净利润仅361万元,同比暴跌83%,说明主业盈利能力实际上在承压。
我最关心的,还是这家公司的真实竞争力。研发费用高达7522万元,占营收比重超31%,不可谓不高。董事长张立新也强调聚焦“更高功率密度、更低功耗”芯片,并提到已量产700V~1700V高低压集成产品,技术路线清晰。但从市场反馈看,标准电源领域因价格下行导致收入环比下降,工业领域虽有4%增长,但远未形成足够对冲。这意味着,即便技术投入大,商业化落地的速度和定价能力仍面临挑战。
另一个让我皱眉的点是股东结构变化。定增引入的战略机构投资者已在十大股东中消失,外资持股也在减少。虽然董秘称这是“股东自身资金安排”,但结合户均持股量下降、股东户数增加24%,明显是筹码趋于分散。这通常意味着长期资金在退出,短期交易型资金在进入,对股价稳定性并非好事。
不过,我也看到积极信号。公司持续推进定增项目,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高压电源和工业级数字电源芯片,这是真正面向未来的赛道。若能在车规级认证上取得突破,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此外,累计分红加回购超3.9亿元,显示出对股东回报的重视,这点值得肯定。
总的来说,芯朋微仍在转型爬坡期。短期靠投资收益粉饰业绩,难掩主业压力;长期能否突围,取决于技术转化效率和新市场的拓展速度。我对它的期待不是“讲故事”,而是用持续的扣非利润增长证明自己。毕竟,在半导体这个行业,活下来的,永远是那些能把研发投入变成市场份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