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传导下的“卖水人”
推理链条: 反倾销调查 → 国产模拟芯片订单增加 → 晶圆厂产能利用率提升/扩产 → 对上游耗材需求增加 → 光刻掩膜版需求增加 → 空白掩膜版需求增加
1. 为什么模拟芯片放量,会显著拉动掩膜版需求?
多品类,小批量 : 模拟芯片的一大特点是品类极其繁多(SKU众多)。一个模拟芯片公司可能有成百上千种不同型号的产品。每一种新型号的芯片在设计和生产时,都需要一套全新的、独立的光刻掩膜版。
设计迭代快: 模拟电路的设计和优化常常需要多次“流片”(Tape-out),即反复试验和修改。每一次流片,都意味着需要制造新的掩膜版。
“积少成多”的效应: 虽然单个模拟芯片型号的产量可能不如数字芯片,但其海量的种类和频繁的迭代需求,会持续、大量地消耗掩膜版。国产模拟芯片厂商迎来爆发期,意味着市场上会出现大量新的芯片设计和流片需求,这将直接转化为对掩膜版产能的巨大渴求。
2. 空白掩膜版的机会在哪里?
直接的“原材料”需求: 成品掩膜版是在空白掩膜版的基础上制造的。因此,成品掩膜版需求的爆发,将无延迟地、确定性地传导至上游的空白掩膜版。国内的掩膜版制造厂(如路维光电、清溢光电)订单增加,就必须向上游采购更多的空白掩膜版。
供应链安全的“战略备份”需求: 在当前地缘政治背景下,不仅是芯片本身,制造芯片所需的关键材料同样面临“卡脖子”风险。空白掩膜版市场被日企高度垄断,是产业链安全的薄弱环节。国内的掩膜版厂和晶圆厂,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会拥有极强的动力去验证和导入国产空白掩膜版供应商,即使国产的成本稍高、性能稍弱,它们也愿意去扶持和使用。这次的反倾销事件,会极大地强化这一趋势。
价值量和国产化率的“预期差”:
高价值量: 一张高端的空白掩膜版价值不菲,在整个光刻成本中占据重要地位。
低国产化率: 目前国内空白掩膜版的国产化率,尤其是中高端产品,仍然非常低。这意味着从1%到10%的突破,就能带来巨大的业绩弹性。
市场认知不足: 相较于光刻胶、EDA等广为人知的“卡脖子”环节,市场对于空白掩膜版这一环节的认知和关注度相对较低,可能存在“预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