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迅股份科创研发基地在合肥经开区正式开工——这家在A股上市的半导体企业,正以一场实质性动作,向外界释放其加码研发、深耕产业的强烈信号。
项目位于合肥经开区月池路以北、佛掌路以西,占地约43.7亩,总建筑面积达9.3万平方米。作为龙迅股份近年来的重要战略布局,该科创基地将聚焦高速数模混合信号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技术研发与产业合作于一体的高端平台。公司目标明确:成为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自2006年在合肥经开区设立以来,龙迅股份已走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并于2023年成为当年安徽首家登陆A股的企业。如今,它已是全球领先的高速数模混合信号芯片研发生产企业之一,其高清视频桥接芯片的销售额和市占率在全球企业中排名第六。这不仅体现了技术积累的厚度,也印证了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今年前三季度,我们研发投入已达8120万元,占营收比重超20%。”董事长陈峰的这句话很能说明问题。高比例的研发投入背后,是公司在智能视觉和数据互联芯片领域的深度耕耘。目前,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智能视觉终端、智能车载、AR/VR等多个前沿场景,并进入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供应链体系。更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领先的主芯片厂商已多次将龙迅的产品纳入其主芯片应用平台的参考设计之中——这意味着它的技术标准正在被行业主流采纳。
我始终认为,在半导体这个高度依赖技术创新的领域,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短期资本运作,而是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自主可控的技术平台。龙迅股份选择在此时扩大研发基建,恰恰反映出一种长期主义的定力。尤其是在当前国产替代加速、AI与智能驾驶赛道快速演进的背景下,提前布局智能车载芯片和AI运力芯片等方向,显示出管理层对技术趋势的敏锐判断。
当然,资本市场总有波动。就在开工当日,龙迅股份股价收跌5.90%,报75.15元,成交额接近9亿元。泰信基金旗下多只产品因持股而出现浮亏。但在我看来,这类短期波动不应掩盖基本面的变化。一个企业在扩张产能或加大研发时,往往伴随资本支出上升,短期内可能影响利润表现,但中长期看,这种投入若能转化为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才是价值成长的核心驱动力。
从一家本土成长型企业,到跻身全球细分领域前列,再到如今建设规模化研发基地,龙迅股份走的是一条扎实的技术路线。合肥作为国家科学中心,在集成电路产业上的持续集聚效应,也为这类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土壤。
这件事的意义,不只是龙迅一家公司的扩产,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在关键环节自主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