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板块集体跳水,阿特斯单日暴跌超17%,弘元绿能跌停,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龙头纷纷下挫,整个光伏设备板块陷入恐慌性抛售。就在市场热议行业利空之际,一个反常信号却悄然浮现:一边是股价崩跌,另一边则是主力资金逆势加仓、融资余额持续攀升——这轮调整,究竟是行业逻辑生变,还是短期情绪错杀?
市场异动背后的资金博弈
从盘面看,11月12日光伏设备板块跌幅居前,阿特斯一度跌逾17%,弘元绿能封死跌停,双良节能、隆基绿能、通威股份均出现显著回调。但翻看资金数据却发现矛盾之处:以阿特斯为例,尽管股价连续回调,其融资余额在11月上旬仍维持在15亿元以上的高位,11月10日两融余额达15.42亿元,显示杠杆资金并未撤离;而弘元绿能在三季度刚刚实现扭亏为盈,第三季度净利润达5.32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大增113.89%,基本面并不支持估值断崖式下修。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公司近期还获得机构资金关注。例如,重仓阿特斯的科创新能源ETF(588830)在11月10日出现254万元申购净流入,而通威股份在11月7日前后融资买入额激增,两日增长率超50%,表明仍有资金在低位布局。这种“越跌越买”的背离现象,暗示当前市场更多是情绪主导而非基本面恶化。
行业长期逻辑未改,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仍在
事实上,新能源的长期发展逻辑正在被进一步夯实。11月12日,《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发布,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这一顶层设计再度确认了光伏作为能源转型核心支柱的地位。
与此同时,龙头企业仍在加速全球布局。隆基绿能近期宣布将向意大利Chiron Energy供应高效BC组件Hi-MO 9,用于大型地面电站项目;其HIBC组件量产效率已达25.9%,功率突破700W,在欧洲高端分布式市场具备溢价能力。通威股份依托“渔光一体”模式和硅料成本优势,在“反内卷”背景下展现出强劲盈利弹性。这些动作说明,头部企业并未放缓扩张节奏,反而在优化结构、抢占高附加值市场。
此外,储能需求也频超预期,成为拉动光伏产业链的新引擎。阿特斯的KuBank储能系统已完成海内外主要市场认证并持续交付,隆基也在积极评估光伏与储能的协同机会。随着全球能源安全诉求上升,光储一体化的趋势愈发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