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板块集体跳水,阿特斯暴跌超17%,弘元绿能跌停,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龙头股全线跟跌,新能源赛道遭遇短期抛压。就在市场情绪低迷之际,《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重磅发布,明确能源绿色转型是“双碳”核心路径,政策长期逻辑进一步夯实——一边是股价重挫,一边是战略定调,光伏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度洗牌。
市场异动背后的结构性分化
从资金面看,近期光伏个股走势已现明显分化。以阿特斯为例,尽管11月5日公司公告生产经营一切正常,但其融资余额在11月6日至7日连续两日大幅攀升,两融余额一度突破15.4亿元,显示杠杆资金加速涌入的同时,主力净流出迹象也同步显现。这种“融资买入+主力出货”的背离信号,暗示部分资金可能借利好兑现收益。而ETF层面,科创新能源ETF(588830)虽持仓占比高企,但申购资金出现净流出,反映出机构配置趋于谨慎。
相比之下,弘元绿能三季报业绩亮眼,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扭亏为盈达5.32亿元,营收同比增长85.5%,成为少数实现盈利反转的企业。其上涨动能来自硅片价格回暖与存货策略优化,三季度主动释放低价库存,叠加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大降90%,形成利润弹性释放。然而,即便基本面改善,仍难逃板块系统性调整压力,说明当前市场更关注行业整体供需格局而非单一企业表现。
行业困境与破局方向
本轮下跌本质上反映的是光伏产业链持续承压的现实。上游多晶硅价格低位震荡,中游组件陷入“内卷式”竞争,下游电站投资回报率下滑,导致全链条盈利能力受压。尽管“反内卷”政策推动下行业供给侧有所优化,但产能过剩问题尚未根本缓解。在此背景下,具备一体化布局优势的企业更具抗风险能力。如通威股份凭借高纯晶硅全球市占率约30%的成本优势,在行业低谷期仍保持盈利弹性;隆基绿能BC组件量产效率达25.9%,凭借技术溢价打开高端分布式市场空间。
同时,储能正成为第二增长曲线。阿特斯储能系统海外交付加速,隆基积极评估“光伏+储能”协同模式,双良节能则依托空冷系统节能优势切入绿电制氢装备领域。这些跨界延伸不仅拓宽了应用场景,也为估值修复提供新支点。此外,国际化布局也成为关键变量。弘元绿能借力无锡尚德品牌发力欧洲市场,隆基与意大利Chiron Energy签署BC组件供货协议,均表明头部企业正通过出海规避国内同质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