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环境刚刚开完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这场看似常规的线上交流,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细品的信息点。作为一家科创板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它没有选择沉默财报数据,而是主动把管理层请出来,和投资者面对面聊战略、讲产品、谈进展——这种姿态本身就说明,公司正在努力让市场更清晰地理解它的价值。
从会上披露的数据来看,金科环境前三季度营收3.95亿元,同比增长0.3%,净利润4021万元,同比下降11.18%。表面看增速平缓甚至略有下滑,但如果拆开结构,会发现业务转型的脉络非常清晰:污废水资源化领域收入占比已达79.84%,同比大增17.95%;而ToB工业客户收入增长91.98%。这说明公司的重心正从传统的政府类项目(ToG)向高附加值、可持续运营的工业水处理场景迁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水岛”模块化产品已累计交付11套,仅三季度就新增3套,且中标电子元器件制造等高端制造业项目,意味着其“产品化”战略在真实市场中开始获得认可。
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反复强调的“三化”路径——资源化、AI数智化、产品化。这不是空话。比如“新水岛”,号称能节省90%建设周期和占地,核心就在于把水厂当成工业品来生产,像造汽车一样标准化、批量化组装。而“水萝卜AI智能体”则试图用AI替代人工运营,实现无人值守。舟山海水淡化项目的落地,说明这套系统已在复杂场景中积累实战数据。此外,与武汉大学共建AI研究中心、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并结题,也显示出公司在底层技术上的持续投入。
说实话,过去环保行业常被贴上“工程驱动、回款慢、利润率低”的标签,但金科环境正在尝试跳出这个框架。它不再只是接项目、做EPC,而是通过模块化产品+AI运营,构建可复制、可迭代的技术型商业模式。这种转变短期可能影响订单节奏和利润表现——毕竟研发投入大、新市场开拓需要时间——但我认为方向是对的。
在我看来,真正决定金科环境未来天花板的,不是当前的财务数字,而是它能否把“AI+产品化”的模式跑通,并在更多工业场景形成标杆案例。尤其是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中国“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高品质再生水将成为刚需。如果公司能在热电、半导体、化工这些高耗水行业打开更大局面,同时借助与壳牌子公司ecooil的合作撬动海外市场,那它的成长逻辑就会更加坚实。
当然,挑战也不少。比如在手订单同比下降24.23%,说明外部竞争依然激烈;ToG业务大幅下滑也需要ToB更快补位。但整体来看,这家公司有技术沉淀、有战略定力,也在一步步验证自己的新模式。对于关注“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科技的投资人来说,值得持续跟踪。